本篇文章5900字,读完约15分钟
云冈石窟五华洞5号窟内的小佛像。 记者柴婷摄
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18窟的一部分。 云冈石窟研究院供图
1920年9月11日晚上,日本宗教美术学家木下杢太郎参观了云冈石窟后,说:“美好的事实永远不会改变其美好的本质。 由于破坏和污损,至今仍闪烁着无数美丽的佛像”
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架等建设学社同人考察了云冈石窟,之后在合着的《中国建设学社汇刊》上发行了“云冈石窟中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修改了云冈诸窟的名称,研究了云冈飞仙的雕刻,云 文案首次从建筑角度研究了云冈石窟的价值。
“兆化身,排满山,鬼斧神工,可怕的心。 1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精致,不会写,不会画画。 后顾客创造无限的留恋,引起远见和无限的企图,不能醒来,不能停下脚步。 比如偷孩子进宝库,失去灵魂,知道的不携带。 事后追亿也像做梦一样进入天宫,醒来后不能醒来。 这时,方知道复印没用。 》1934年7月12日,著名文学家冰心游云冈后,写日记赞叹。
“云冈石窟的庄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1935年,著名作家郑振铎在《云冈》上说:“必须去那个地方,流连几天,徘徊几个月,不能给你大致美丽的轮廓。 你不要像草垛一样跑来跑去看。 你必须仔细看。 ”。
年的今天,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 北魏皇家主办的大型佛教石窟寺,现存大小洞穴架254个,第一洞穴45个,造像59000多尊,最大佛像高17米,最小的0.02米,代表了公元5世纪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另一种胡风乐舞
云冈石窟与中国许多石窟寺相比,具有非常西来格式,胡风胡韵丰富,中晚期石窟造像又领先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 现在,以规模宏大的皇家气势、自然园林的生态和优雅的文化环境,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礼赞圣地。
对云冈的石窟建筑艺术有了临场感后,梁思成感慨万千。 “在云冈石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突然渗透了旺盛强大的外来影响。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波斯和印度,通过南北两手,经由西域各民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陆。 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历史上最感兴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家最重视研究的问题。 ”。
赵昆雨是云冈石窟研究院科学研究室的主任,常年致力于云冈石窟研究。 在他眼里,云冈石窟早期的佛像体现了神性之美,中期的造像体现了胡风汉韵交织的美,晚期的造像体现了人性的回归。 其中,中期成像中的西方因素特别有魅力。 云冈石窟中期洞穴于公元471年至494年开凿,共有12个洞穴,规模大,文案丰富,形式多样,庄严鲜明,中西文化融合在此期间发生了最绚烂的冲突。
古希腊柱头等装饰装饰在石窟内。 第九窟前室北壁西侧的佛龛柱形状长而端美,柱头装饰着一对向下的漩涡,气质高尚,显示了古希腊鬼柱的优势。 鬼柱也被称为女性柱,柱头上端的两个向下的漩涡代表了女性优美的身材。 第八个洞穴的南墙上立着一个大莲花装饰架,大粗的茎分成两条,树枝尖各有一排莲。 把花卉绑在粗茎的腰部,两边伸展忍冬的叶子。 这种首饰有浓厚的外来风,接近西亚的波斯纹。 第12窟前室西壁屋形地板之间,脊顶雕刻有金翅鸟,两侧分别雕刻有三角形的火焰纹、半月形的鸬尾、以及侧身振翳交错的金翅鸟。 四八角形的列柱把地面开在三之间,柱子上设有一斗三升的兽头拱,是狮子形的,有波斯、印度的地域颜色。
胡人的形象在石窟里很常见。 北魏在建立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反复战斗讨伐,移民平城,充实了京师。 到孝文帝时代,平城已经有近百万人口。 除了通过战争手段移动人口外,还有积极内置北魏王朝的。 另外,胡汉商人和外国商人也热情地向平城这个国际商贸大都市投降。 每年献给平城朝的各国、各民族的使臣也不少。 当时的平城聚集了各种各样的脸和肤色、各种各样的服装和语言,来自波斯、粟特、西域各国的胡人、云冈石窟的频率反映了胡人雕刻的形象。
还是在第九窟,洞门顶部雕刻的四体胡相貌飞天都有摩尼宝珠,他们的脸型宽,眼缘深,眼圈圆,卷曲的头发向后倒梳,上半身垫肩,下身穿短裤,赤脚,身体健康,气势勇猛, 这个洞穴的明窗顶上,有八颗飞天围着阀团莲。 其中4具倒发型,体格勇猛,单手靠在腰部,单手靠在莲花上,踢脚,充满阳刚之气,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男性的力舞。 另4只高发,身体柔软,姿势悠闲自在,属于汉族女性的软舞。 这是北魏时期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另外,有些石窟来自中亚、印度系的多臂神像。 在第八窟门的西侧雕刻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丰满圆润,侧面头发呈波状下垂,中间的发卷被上面两个小头侧的辫子绑在一起蜷缩着。 四只都张开嘴露出牙齿,表情奇特,脸上洋溢着少年的稚气,头中间卷着头发,两边的毛尖编织着辫子,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
云冈石窟现存的乐器雕刻500多件中,既有汉魏旧乐琴筝笙之类的,也有龟兹五弦、西亚系波斯纵畚篌、天竺梵贝、鲜卑大角,还有西凉乐特征乐器齐鼓、檐鼓、义觚笛等。
“尽管北魏历代帝王在一定程度上提倡和推进汉化,特别是拓跋宏登峰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在乐舞文化中,北魏一朝,音乐的主体是以牺牲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和中亚一带的胡风乐舞”赵昆雨说
佛像满是煤灰
云冈石窟对员工中小来说很特别,他从小在石窟隔壁的村庄长大,现在在云冈石窟研究院工作。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的正面100米,是他住了将近40年的房子。
小时候,员中小经常在石窟内玩捉迷藏,不管哪里黑,躲在哪里,总是满是土。 他也和伙伴们爬上楼阁,眺望着远方。 玩累了出汗他朝一二窟的方向跑去。 因为我知道那里有泉水。 “喝泉水,泉水洗头,洗澡,洗脚,凉,很舒服”他还在大佛面前画画,虽然不像,但一次画得比一次好。 20世纪80年代,参观云冈石窟的外国游客增多,哪个外国人拍照?
“当时的印象很棒。 煤车少,交通好,环境好,有大城市的面貌”员中小说。
追溯到1973年秋天,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云冈石窟视察时指出:“云冈石窟三年内修理。” 为了执行周总理的指示,当地对云冈石窟展开了大规模的维护保护。 由于“3年保护工程”的实施,许多濒临崩溃的洞穴和雕刻得到了救济,基本上处理了主要洞穴和雕像的稳定性问题。
进入1990年代,随着大同市工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云冈石窟只有350米的109国道云冈段的车流量每天都在增加,大吨位煤炭车的超载现象比较多,只有运煤车平均每天达到16000辆。 由此产生的粉尘和废气污染非常严重。 而且对云冈石窟石雕的保护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洞窟石雕,特别是外露的佛像,身上有厚厚的煤灰。 后来小煤窑多了,情况恶化,云冈石窟的员工不敢上班坐公共汽车,打开窗户。 村民们把脏水和垃圾扔在路上,冬天还在结冰。
从1992年到1997年,云冈石窟制定了《云冈石窟计划》和《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进行了“八五”的修理工程,很好地改善了石窟的残存状况。
从1998年到1999年,政府拨款2.6亿元特别资金,用于在离石窟1500米的地方修建全长约30公里的运输新干线,开拓原来的道路作为云冈旅行专线。 109国道的改线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大同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2001年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申请世界遗产时,他承诺继续加强云冈石窟的保护,2008年耿彦波市长来到大同,开始了拆除不和谐建筑的问题。 ’那时村民们吃旅行饭,拍照,卖水,卖纪念品。 当时一个人的照片可以养家糊口,这部分人不想搬家。
看到眼前郁郁葱葱的景色,社员中小先生感慨地说。 虽然搬家了,但还是贯彻了申请世界遗产前的承诺。 在村子的某个地方种树,来到云冈石窟景区就像进入了天然公园一样。
“我很怀念那个老家,搬家前去了家的角落。 搬家总觉得依依不舍,总觉得怀念,但为了大局必须这么做”他说
现在职员中小住在大同市内,每天坐公共汽车上班。 中途需要两个小时,一天10个小时在云冈石窟度过。
2002年,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启动。 工程前期主要比较顶部地质状况进行水文测绘、地质钻探,详细研究了洞穴的透水机理。 2007年,进行了西部洞窟群防水试验工程,当年成功阻止了90%以上的浸水,第二年再次没有浸水。 年6月,云冈石窟研究院实施了“五华洞岩体加固、彩色壁画修复及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历时3年完成,比较有效地缓解了洞穴成像风化的问题。 工程是云冈保护史上第一个立足于文物主体各方面的综合急救保护修理工程,比较有效地改善了云冈石窟文物的残存状态和残存环境。
“在保护材料方面,实现了从有机材料向无机材料的转变,努力研究生物材料,对文物主体进行了最小限度的介入。 ”。 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卢继文举例说,修缮时,有时会“冲洗”用蒸馏水冲洗的土,可以去除土盐和碱,减缓风化速度。 为了提高土壤的韧性,他们必须把头发放在“洗过的”土壤里,而且是年轻人的头发。
卢继文说,云冈石窟主要面临着危险岩体、水患、风化三大病害。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得到了基本处理,水灾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抑制,洞穴的残留环境和保护状态得到了大幅改善。 “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的工作要点从急救保护转移到了预防性、研究性保护。 ”。 他说。
员中小现在是云冈石窟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的主任,他说从年开始云冈石窟研究院开始监测“五华洞”的部分石窟和病害。 目前,一共对11个洞穴的大气质量或文物主体病害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据“第一根据数据的积累掌握环境变化、病害变化法则”的员小说,下一步他们将开始监测地下振动。 云冈石窟位于煤矿集中的区域,周围的煤矿开采空区比较多,地下振动是否会影响石窟,需要监测。 如果确实有害,就需要尽快采取措施。
打开“行走”世界模式
去年,云冈石窟研究院经过7年,编纂了20卷书《云冈石窟全集》。 全集首次收录了史上最大规模、各方面收集云冈石窟彩色影像文件的成果,以全集形式展示了人类5世纪石窟雕刻艺术的高峰,全面超过了日本出版的16卷书《云冈石窟》,代表了国内“云冈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云冈学”
“云冈石窟是中国许多石窟中唯一的全王室建造的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中国佛教建筑艺术达成的最高水平。 但遗憾的是,1世纪以来云冈石窟的研究并不是由国人开始的。 ”。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
据张焯介绍,1902年日本学者首次进入云冈,将云冈石窟推向了世界。 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京都大学的调查小组对云冈石窟进行了7次调查,从1951年到1956年陆续出版了《云冈石窟——公元5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一共十六卷,三十二本。 这本书成为多年云冈石窟研究的顶峰作品,也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为和平的象征。
“但是日本学者的研究也有缺陷。 例如,他们的着作没有云冈的考古,缺少云冈西部的洞穴。 新时代需要全面详细进行云冈石窟研究的著作,这是我们多年来的梦想。 ”。 张烨说《云冈石窟全集》是云冈石窟的宝贵资料。 “我们进步了云冈石窟的研究。 现在是数字时代,我们的映射水平也比上个世纪高得多,以前是黑白照片。 现在是彩色照片。 ”。
员中小负责其中四卷,占全书文件的五分之一。 他刚接受任务,心情比较兴奋,但在写作过程中,还很辛苦,有时满墙闪闪发光,看着佛像,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之后,冷静慢慢地工作,不断地完全去,是从粗鲁到细致的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他也收获了很多。 例如,经过1年以上的整理研究,云冈石窟第20窟的西立佛的佛手和票据等形状基本明确,北魏崩溃后才知道其形态。
云冈石窟第20窟是云冈早期造像,是“银曜五窟”之一。 因为窟顶坍塌露出了主像,所以俗称露天大佛。 大佛两旁是立佛,其中东立佛保留完整,佛像身穿肩上衣服,右手印上无畏的印记,左手降袈裟下摆,脸向西偏南。 但是,西立佛只存在下半身膝盖以下的局部和头光的局部,其余身体已经崩溃,佛像的原形态不得而知。
员中小表示,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第20个洞穴前进行考古发掘,只发现了少量的西立佛衣纹片段。 许多西立佛残石是1992年在云冈石窟“八五工程”洞穴前的地面硬化前考古发掘中新发现的,当时发现了130多块大小的残石,在北魏文化层发现。 因为这个考古专家认为西立佛在北魏时期崩溃了。 之后,这些残石在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仓库里留了20多年。
据员中小先生介绍,云冈石窟研究院对从年到1992年到1993年的洞窟前出土品进行了考古整理研究,从现存痕迹和考古发掘的100多块西立佛大小的石头上进行了解体,基本上明确了西立佛的佛衣和票据等形状。 这一发现为研究西立佛和20窟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据员小说,复原后的西立佛不久将与观众见面。“西立佛原貌是通肩衣,左手是握衣下摆,右手是下垂的身姿,与主佛、东立佛一起构成三世佛造像的组合。”
云冈石窟数字化事业始于2003年。 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利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保留石窟测绘和图像数据,开展洞穴复制试验,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联合,制定全国石窟寺高浮雕数字化领域的标准
除了帮助文物“活下去”,数字化事业还为云冈石窟建设了三维数字文件。 这样将保护、研究、管理、展示一体化的数字化平台,不仅能理解石窟现在的状况,还能及时掌握文物几年后的形态变化,一旦文物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原因受损,精度就极高
年末,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穴第3窟的西后室原比例3d印刷复印项目定居在青岛,高10米的佛像“行走”在石窟。 年11月,第18窟部分完成复制,15.5米高的立佛“步行”进入北京。 与前者相比,第18窟的复制窟是可拆装的,容易展示。
最近,等比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12窟在浙江省完成组装,近日将在浙江大学艺术和考古博物馆登场,打开其“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第12窟是立体雕刻的形式,记载了古代音乐家盛大演出的场面,被称为“音乐窟”。 这个复制的洞穴由110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12个小打印模块组成,组装完成后宽约12米,深约14米,高约9米。 0.03毫米的数字采集精度再现了完美的石窟形状、美丽逼真的成像,连石窟风化了一千多年的痕迹都很清晰。
“第12个洞穴的复制窟是用轻型材料制作的,可以像积木一样组装拆卸,将来可以“行走”世界,更多的人可以接触中华文化。 》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说,第12窟3d印刷复印项目历时3年,克服了数据收集、数据解决、3d模块印刷、颜色再现等诸多技术难关。 (记者王学涛)
标题:“云冈石窟:“云”端行走,“云”游世界”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