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1字,读完约4分钟

登上高山大岭,累得喘不过气来时,突然看到树上的野花,你突然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然,这些野花最好是相似的——我知道一点,但我从没亲眼见过。 期待着邂逅,热情又夹杂了一点批评,和初恋一样。

第一次读近900页的大型植物绘画图书《嘉莹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简称《嘉莹》)时,我就是这种感觉。

冯庸画的浙江红椿和卵叶牡丹、曾孝濑绿画的玻璃桐和阿尔海南星、严岚画的伯乐树、史称清画的舟柄铁线莲、陈月明画的当归、钱存源画的庙台枫树、吴秀珍画的大花四照花、王红兵画的马缨杜鹃、马平画的硬阿魏和蕊等 所谓“美丽”,是一瞬间想到的朴素而无常的形容词。 这些纸草木,在自然中总是美丽而雅致。 如果爱后者,就不能不爱前者。

植物科学的情节是伴随植物分类学的执行者,其最初的功能是容易识别植物的种类。 植物丰富多彩,植物科学的画也五彩缤纷,导致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形成了特别美丽独特的画种。

长期以来,植物科学画是独立的画种,但极少以主角的姿态展示。 植物爱好者平时阅读中国的各种植物志,多画植物的画,但作为配角,以小图,只为植物科学服务。

但这次的不同在于,植物科学画作为主角出现在《嘉菖蒲》这一宏伟著作中,中国、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享受它们,它们是永远不会展示的艺术画廊。 这本书也是很多想了解中国植物绘画(不仅限于科学绘画)的人,是不可迂回的历史文献。 其维度、侧面非常丰富,因人而异有着迷的方法,很难想象打开这本书的人不喜欢它。

《嘉莹》首先是综合的,汇集了中国植物科学绘画大成的作品集,我认为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植物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好的植物志除了标本的采集和分类外,相应必然有植物的画,光靠照片是不行的。 中国自古流传的绘画有多幅植物画,一定水平很高。 但是,中国植物科学绘画起步晚,与经验科学植物学相结合的、自然主义的、反映植物形态和解剖结构的画种,出现得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约400年。 但是中国学者、艺术家非常聪明努力,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植物绘画作品与西方平等地坐着,每次对外展示都刮目相看。 然后写了各种植物志,特别是《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这一大项目的牵引,使中国诞生了这么多绘画人才和作品。

《嘉莹》的策划、主编,这本书不仅限于一个专业图画书,而是设计了很多线索,传递植物分类学,具有介绍中国植物学史的功能。 这本书特意请王钊博士写中国古代植物图像的简单历史部分,使书多维度,新闻量庞大。 书里也包括重要的历史文化新闻。 特别是“中国植物科学画的人才和团队”的一部分,从冯澄如、刘春荣、冯钟元、冯晋庸、曾孝瀛、陈月明、马平、杨建昆等,一直与朱玉善、李爱莉、孙英宝、田震琼、严岚、李颖、刘丽华、余天一、鲁益飞进行着交谈

最后谈谈植物画的宏观评价。 植物画除了植物科学画以外还有其他种类,它进入了新的时代,实际上回归近代科学,在继续之前也流传下来。 从大规模来看,科学在中途介入,留下了深刻的色彩——走向过去是植物科学画( botanical illustrations )的时代,作为历史研究可以发掘很多复印件。 其次,植物博物画( natural history plants drawing )代表新时代,强调植物科学画消失的光辉。

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植物的欣赏、利用必然多样化,家庭布置有可能总是采用植物画,我个人看好植物画的未来市场。 基于科学的植物绘画在中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植物志都被编辑了,时代变了。 相关人员要有危机感,利用博物学复兴的机会,完成变革。 老一代植物画家要向曾孝瀛老师学习,带着许多徒弟,教年轻人把植物分类学、形态学、解剖学,甚至生理学、生态学和绘画技法结合起来。 这个时候,拜托师傅“帮忙带”很重要。 年轻人不用特别担心技法,传递技术。

在重视生态的现代,植物学散发着丰富的人文气息。 植物养育了我们。我们从实用的立场和审美的立场都可以看到植物。 (作者刘华杰)

标题:“《嘉卉》:纸上嘉卉 百年中国”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