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62字,读完约7分钟
此前,资本市场主要关注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能否实现低成本扩张,以及客户数量和利润增长率。随着网络金融监管的收紧和许多网络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或逃匿现象,资本市场现在关注的是这些机构的合规操作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这是一个“转折”
随着科技和金融的兴起,网络消费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合作不再局限于资金存管领域。
近日,微信金科与华瑞银行、富邦华谊银行合作,向后者出口消费金融风险控制操作技术。
平安集团的子公司平安普惠对其I-贷款产品进行了升级,实现了全过程的在线运营。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安普惠还可能为银行机构出口风险控制操作技术铺平道路。此前,平安集团合并了平安金融科技下的一户通、平安科技下的互联网服务云平台、前海信用信息三项业务,作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口消费金融风险控制操作技术的重要操作平台。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消费金融机构和银行相互分享风险控制技术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对于许多尚未涉足信用卡业务、缺乏个人消费金融数据积累的银行来说,这已成为一个超越曲线的机会。通过获得消费金融机构相对成熟的风险控制技术,他们可以做大零售业务蛋糕,缓解经济增长放缓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来说,这不仅会扩大业务规模,还会凸显自身的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实力。
然而,看似互利的合作在执行层面仍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许多渠道了解到,银行设定的准入门槛太高,以至于许多消费金融机构被拒之门外。
微信创始人廖表示,这也是对消费金融机构合作智慧的考验。目前,微信与我行的合作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微信与我行共享自己的机器人(300024,购买)信用风险控制模型及相关业务数据,并从我行引入低成本资金降低信用产品利率。同时,实现风险分担;第二步,由于银行形成了消费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双方可以进行联合贷款,但各自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第三,当银行形成核心和完整的风险控制能力时,消费类金融机构可以对服务应用用户进行风险细分和风险定价,银行自主选择客户群,形成轻资产业务模式。
“但是,鉴于之前缺乏相应的成功案例,我们正在不断探索和前进。”廖对说道。
风控技术共享空机房的运行
尽管越来越多的银行正计划从消费金融机构引入风险控制技术来拓展零售业务,但银行的进入门槛并不低。
一位与银行有过接触的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透露,许多银行要求消费金融机构积累6-7年以上的消费金融信用数据,以了解消费金融行业在不同经济发展周期中的坏账率变化以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安全。仅此一点,许多消费金融机构就被拒之门外。
此外,银行还希望消费金融机构能够提供高度智能化的业务操作流程,如机器人信贷,减少相关业务布局的资本投资,实现绩效最大化。
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针对银行对消费类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技术的担忧,微信以自有资金在不同消费场景下开展机器人信贷业务作为回应,积累了大量借款人的还款数据和风险管理经验,风险控制模式成熟后,会向银行展示各种业务数据,吸引银行合作。
他承认,在合作过程中,我行非常关注机器人信用模型的持续优化,以及能否保证消费金融业务的低坏账率和运营可靠性。毕竟,风险控制模型的优化意味着一些没有获得消费信贷服务的客户已经被纳入信贷审批范围,这些新客户的还款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坏账率的波动。
为了消除银行的担忧,大多数消费金融机构经常选择分担一些消费信贷的坏账压力。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消费金融机构还有另一个计划:通过风险共担,消费金融机构可以从银行获得更多低成本资金,然后降低自己的信贷产品利率,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但是,如果银行建立了核心的消费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银行与消费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从合作转向竞争,这可能会导致不可持续的合作。”这个行业的这些人很担心。
在廖洪诗看来,银行与消费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不局限于资金存管和风险控制技术共享层面,但空.仍有许多业务合作例如,双方可以联合开发不同消费场景的机器人信用模型,以扩大各自的业务规模,消费金融机构也可以对特定消费场景的客户群进行风险定价,并交给银行进行利益分享。
“目前,中国仍有数亿消费者缺乏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信贷服务。长期以来,消费金融仍是一个蓝海市场,相互合作、共赢的空非常大。”他指出。目前,微信关注的是客户数量,而不是贷款规模。原因在于,在小型分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借款人的回报率达到60%-70%左右,这意味着客户越多,业务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越高。
消费金融机构的“算盘”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之所以热衷于向银行出口风险控制技术,是为了给未来的首次公开募股铺平道路。
一位来自香港投资银行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此之前,资本市场主要关注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能否实现低成本扩张,以及客户数量和利润增长率。随着网络金融监管的收紧和许多网络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或逃匿现象,资本市场现在关注的是这些机构的合规操作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
“如果互联网消费类金融机构向银行出口风险控制技术,资本市场会认为其风险水平不低于银行,这使得机构更容易青睐。”上述香港投资银行家表示。
在他看来,这种合作对消费金融机构有一种隐性的好处,即消费金融机构有机会转变为“轻资产”机构以获得更高的估值。
所谓轻资产模式是指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将大量的消费金融业务转移到其他银行机构进行处理,并通过出口风险控制技术获得相应的收益,使该机构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风险准备金来应对潜在的坏账风险,并留出更多的利润让股东回报。
廖认为,虽然资本市场对这种轻资产模式很感兴趣,但考虑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放贷给业务带来的冲击,消费类金融机构应构建轻资本业务模式,进一步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近日,微信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abs)已获相关监管部门批准,计划在证券交易所发行。
廖认为,消费金融机构与银行“共享”风险控制技术的更大价值,意味着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他认为,虽然欺诈风险是网上消费金融信贷坏账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国内信用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欺诈风险事件将继续下降,其模型将逐渐趋同;未来,消费金融机构将争夺信贷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银行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对海量客户数据积累的分析,有助于消费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风险控制模型,提升风险定价能力。
长期以来,消费金融市场存在一个客户逆向选择规则,即高质量的借款人倾向于寻求低融资成本的信贷服务,而许多欺诈性借款人对利率不敏感。这意味着消费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利率越低,获得高质量借款人的概率就越高,这有利于消费金融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标题:向银行输出风控技术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深谋远虑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1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