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435字,读完约21分钟

编者的话

“医学界面临大流行时,人们最关心的是有无特效药。 这似乎是制定应对措施的唯一标准。 像这次一样,至今没有特效药,我该怎么办? ”。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毅认为,可以转换想法,从“有无特效药”转变为“有无特效药治疗思路”。 例如,中医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使其能够应对病毒,取得疗效。

4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第一家国家援助颌中医医疗队广安门医院15名医务人员回家欢迎陈建力摄影

出现优良的瘟疫。 以金花清感颗粒、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医药“三药三方”在疫情临床救治中发挥着重要意义,中医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许多专家认为,中医药重视预防传染病,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维持整体平衡,因此中医药在应对哪个病因不确定、疫苗和特效药不足的传染病时,有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超中说:“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文明宝库的一部分,中医药有明确的区别,应该成为新风。”

下篇:“三药三方”战新冠

“没有找到特效药,但有比较有效的方案。 ”在对抗新冠肺炎的战斗中,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是对抗瘟疫的比较有效的方案。 “三药三方”对减轻重症化、重症治疗、阻止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全过程应用,九成以上的患者使用中药

68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杨有3年糖尿病史,一次高烧到39度,中医诊断为风温病、邪侵肺卫证。 在湖北省中医院,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进行西医抗感染、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经过14天的治疗,两次复查核酸检查均为阴性,ct显示两肺病灶明显缩小,杨先生治愈出院。

“没有特效药,战争瘟疫应该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由77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5支中医医疗队紧急援助武汉,全国29个省区市选择4900名中医药人员援助湖北,占约颌医务人员总数的13%,其中3人

“中医药早期干预,稳定人心,减少新发病患者,起源于防止疫情蔓延的作用。 ”。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综合处负责人说。 疫情发生初期,湖北立即向集中隔离点隔离人员、一线医务人员和社区职工发放中药,共计发放44万份肺炎预防方和19万份中药,隔离人员“中药应服用”。

方仓医院是接收和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措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在方仓医院,我们的目标是不要重症,所以采用以中医药为中心的中西医综合治疗,除了服用汤剂和中医药以外,还进行了按摩、刮痧、粘贴等综合治疗。 ”。

武汉16家方仓医院累计收治11740人,各方仓医院配备中医药专家4~8人,同时配送中药汤剂和金花清感颗粒等4种中医药,中药采用率为99.93%。

2月24日,中药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室煎煮的中药汤“清肺排毒汤”上贴了标签。

江夏方仓医院是专业的中医方仓医院。 在这里,医务人员采用以中医药为中心的中西医综合疗法,所有患者的中药汤都覆盖,配合艾灸治疗等中医以前传的疗法,辅助太极拳、八段锦,打了中医药的“组合拳”。 江夏方舱医院564名患者,无一例重症化。

“中医的综合治疗是显着降低从轻症转移到重症的比例,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 ”。 张伯礼说。

对重症患者,以西医为主,结合中西医。 在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中医药也全程参与。 张伯礼说:“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有助于稳定患者血氧饱和度,提高氧合水平。 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 血必净能有效抑制炎症暴风雨,抑制病情进展。 重症救治、中西结合、死亡率下降是我们胜利的核心。 ”。

患者刚出院,身体功能弱,有时无力,咳嗽,免疫功能也未完全修复,中医也积极提供康复方案。 2月24日武汉市中医医院康复门诊开始,截止到4月11日,为网上862名患者提供康复。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提供的数据,全国新冠确诊肺炎病例中,74187人采用中医药,占91.5%。 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采用中医药,占90.6%。 从被隔离者预防药物到确诊轻症、重症患者,到后期康复,中医药的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关注度高前所未有,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老药新用,“三药三方”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学是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整体医学,历史悠久,众所周知,遇到重大疫情时,从中寻找处理方法。 ”。 馀艳红说。 近年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频发,中医药在治疗sars、a型h1n1等疾病过程中积累了经验。

这次新冠引起的肺炎疫情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专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经验,深入挖掘古代经典的知名处方,筛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比较有效的中药

金花清感颗粒是2009年h1n1流行时开发的产品,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杏石甘汤和清代吴耀通《温病条辨》银耀散,两个处方合作制作,第一效果是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张伯礼院士表示,武汉102例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重症化的比例下降了2/3,退烧时间缩短了1.5天。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的江夏方舱医院是武汉第一个以中医为中心的方舱医院程敏摄

花清瘟是基于古典名方,2003年在sars期间创制的,其第一功能也是清瘟解毒、宣肺漏热。

全国9省市23家医院共同参与的研究表明,金花清感和连花清瘟两种老药,新冠轻型和普通型疗效显着。

血必净注射液也是旧药新用。 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介绍,血必净从1月底开始在临床上被采用后,根据西药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将重症肺炎的死亡率降低近8.8个百分点。 邱海波说:“在重症患者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中,血必净注射液可能是重要的治疗药物。”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对健康、疾病有不同的认知立场,但都是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认为。

三方中,第一个是清肺排毒方,来源于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及小柴胡汤、五苓散等,是轻量、普通型、重症、重症型的共同处方。 57例重症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服用清肺排毒汤,无一例重症。 服用2个疗程( 6天)后,53例肺部病灶显示不同程度的缩小和吸收。

宣肺败毒方是根据麻杏石甘汤、麻杏薏仁甘汤、蒟大枣泻肺汤、千金柏茎汤等经典名方提取的。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结合医院、江夏临时医疗设施对500例采用该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的队列研究表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无一例重症化。

湿败毒方是在国家诊疗方案推荐处方的基础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结合临床实践优化的。 采用该方法后,金银潭医院临床对照试验分组的75例重症患者,ct诊断的肺部炎症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核酸阴性化及住院时间平均缩短了3天。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认为,中医药治疗传染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科学规律,与传染病的治疗相比,主要集中在清热、化湿和解毒三种治疗方法。 各传染病的病因不同,三种治疗方法各有偏重,在这个过程中中医产生了经典的名方。 “与新型冠状引起的肺炎这种新疾病相比,旧药被重新使用,真是守正创新,病变被治疗化。 ”。 刘清泉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通常重症占13%左右,重症占7%左右。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武汉各船舱医院的转重率在2%~5%之间。

高考后,中医药能否迎来机会

1月25日,61岁的钱先生因持续高烧、呼吸困难被送往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被诊断为新冠引起的肺炎。 他因基础性疾病多,病情发展迅速,两次被宣告病危。 急诊科主任李刚副教授团队对他进行了10多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调理后,于2月17日钱先生康复出院。

“中医药治疗串通金先生治疗全部疾病。 ”。 李刚说,中医药的武器不仅是“三药三方”,根据病程开出“肺炎2号”“肺炎3号”“肺炎4号”“肺炎5号”。 出院后,钱先生暂时继续服用“肺炎5号”的煎药。

68岁的重症患者霍先生和钱先生当天出院了。 两人的病程发展迅速,治疗中,中药的采用也略有不同。 “霍氏住院后,使用抗感染药,抑制炎症反应,用中药对症调理。 ’李刚说。

湖北省中医院肺病五科负责人冯毅说,中医药参与治疗可以促进肺部病灶药物的吸收,减少或处理肺组织损伤、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和后遗症。 现在,随访出院患者,反馈病情稳定,逐步恢复。

中医药体现中国的智慧。 刘清泉说,没有特效西药时,中医药的治疗使用了以前流传下来的智慧“周魏救赵”,但通过中药的调整,改变了病毒生存的人体环境,从适当转移到不适当,病毒无法停止,自己进行。

邱海波是icu医生,有西医背景。 他认为西药大多是化学药,比较某个靶点进行治疗,中医药是多靶点的治疗。 “中医药越来越像团队作战,很多干预。 ”。 邱海波比较了中医药的疗效问题,目前使用更多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做法进行评价,更多的中药、中药、中药注射剂采用国际公认的随机对照研究做法进行疗效判断

“我们没有特效药,但中医有比较有效的方案。 中西医结合救治,是我们中国方案中的亮点。 ”。 张伯礼说。

中国历史上有一定规模的疫病流行初步统计有300多次,许多中医药典籍如《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都是在大疫病之后形成的,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抗疫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教授认为从中进行深入挖掘对现在和未来有很多重要价值,这些是不能抛弃的。

“历史上,瘟疫每次都是一次大试验,中医经过这些大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良的经典处方。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范恒说,这次疫情对中医药现代化是一次巨大的考试,也是一次机会。 但是他认为中医重视的程度还不够。 在2003年的“SARS”期间,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之后“功成身退”,没有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 这次疫情后,应该进一步充实中医药的作用,如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结合中西医,提高疗效。

王伟认为中医的辨证论治非常独特,与现代医学大不相同。 他建议将来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部署中,适应辨证论治的科学规律等进一步深化研究,对中医药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皮曙初黎昌政)

中篇:偏见是最大的障碍物

在这次新冠防治肺炎疫情中,中医药的介入是一大亮点,中医药不仅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而且对世界抗疫也起着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迅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术,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但是,网上关于中医药的争论并不退烧。 如何在全社会形成“相信中医、爱中医、使用中医”的良好气氛,依然任重而道远。

大瘟疫来得好

“小柴胡预防方”适用于新冠引起的肺炎敏感者,中药贯众泡茶饮用有助于防疫,艾绒、生苍术和白芷制作的“艾苍散”被称为“中医版消毒剂”……自从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发生以来,中医药的防疫技术就有了其

4月22日,中国与马来西亚防疫医疗专家小组和马各地中医药界人士的录像连接拍摄朱炜

“在中医看来,预防新冠引起的肺炎,提高自身免疫力很重要”,山西省新冠防治肺炎疫情省级中医药专家小组组长、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廷荫说。

疫情期间,一点医院开设了中医养生专栏,科普是中医防疫的简单做法,很受欢迎。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主治医生张军锋推荐“艾苍散”在家防疫。 在医院微信平台上,张军锋通过视频演示具体的制作方法,与公众交流很多。

山西省中医院也推出了比较新冠防治肺炎的中药处方。 “在医院微信平台上,咨询和购买预防处方的人也不少。 海外疫情发生后,对预防处方的销售一时出现了小反感。 ”。 山西省中医院药剂科主任王世伟说。

误解多么多啊

中医药几千年来在疫情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中医诊疗着眼于“病人”,不仅仅是“人病”。

除了在这次新冠防治肺炎方面有功劳外,中医药还在防治sars、A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疾病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但是,网络上对中医药的争论热度没有减少,成为当今社会的“爆款”话题之一。 受极端观点的影响,有些人对中医药的误解越来越深,出现了“黑化”中医药的现象。

有偏见认为中医药的疗效很慢。 “中医重视预防,但不是事后诸葛亮、马后炮。 中医也不是慢医生。 比如针灸,下一针,效果也特别快。 ”。 山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健康中心副主任刘洋说。

也有看法认为中医不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毅认为,这种观点的偏向是其中之一,不考虑医学,特别是中医,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 其二,还原科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全部,用还原科学的标准取代所有科学的标准典型地是有偏差的。 无视还原论思维的局限,将其作为中医判断是否科学的唯一依据,不能说违背科学客观、公正的基本态度。

4月3日,在海南博鳌超中医院,中医为患者脉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怀亮教授认为,中医药被误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打着中医的旗号欺骗。 有些中医不基于事实要求,而是夸大了中医药的疗效,所以故意找借口,有时也谴责中医搓流量赚钱。 另外,他带着有色眼镜,完全否定从中国传来的文化,中医药也成为攻击的对象。

专家认为,运用中医药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以及自然防治手段,特别是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之急

去泛化,去脱神秘化

近年来,中医药振兴的迅速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中西医理论不同,做法不同,提倡中西医兼顾、并行、并用,各取所长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系统的亮点。 ”。 白求恩奖牌获得者、山西省永和县中医院前院长王学诗表示,中医首先需要自信、自强、自重。 只有医疗队学习中医,了解中医,爱中医,才能推进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受,健全中国特色医疗体系,站在世界医学的前列。

中医药文化认可感的建立是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基础。 “要普及中医药文化精华,推进进入中小学课程。 ”。 王学诗认为,让孩子从小熏陶,热爱民族文化,崇尚中医药知识,有助于建立对民族文化、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意识。 教程的要点是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快速发展史上的贡献,古代医学名家的仁心仁术。 从小抓住是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处理医务人员问题的好办法之一。

刘洋等人的专家说,必须警惕中医药传承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点泛化、俗化、神秘化倾向。 要整理、区别和放弃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不是一项体力完成的,需要中医药界共同努力。

“古代中医名家的基础非常扎实。 熟读医生的名着,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好。 现在不看书,看书少是个大问题。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名医魏中海建议年轻人激发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积极性,从中培养骨干。

张怀亮为了提高对中医药的社会认可感,依靠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同时,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吸收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建设符合中医药优势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记者刘翔霄刘怀丕翟濬)

下篇:采访:中医药的哲学辩论

理查德·普雷斯顿在《血瘟》中写道“文明和病毒之间只有一次航班的距离”。 现在这种新冠肺炎的流行以更快、更激烈的步伐席卷世界。 在这场人类和病毒的战争中,每一行比较有效的阻止成果都会保护更多的人免受病毒的侵害。 中医药在这场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意义,成为疫情防控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方案。 为此,记者采访了三位中医哲学专家,从“哲学”的角度列出了中医药的现在和未来。

张大宁:哲学辩论的贡献

关于现在中医面临的环境,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肾病学家、中医肾病学的创始人张大宁说:“现在的中医比张仲景、李时珍的时代难得多,当时是“家族买卖、垄断经济”,现在是“两家买卖、垄断经济” 现代患者找西医看病,不能治疗后找中医,这把难治的病留给中医,这些都是现在中医面临的难题。 ”。 他认为现在的中医,必须借势发力,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医学理念上的贡献。 中医形成于2000多年前,但许多理念至今科学、先进。 比如“证”的概念。 以“证”为核心的医学体系是中医的根本特色和特征,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是人体异常生命活动的分解、归纳和概括,是现代医学对“病”概念的补充和修正,从而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等特色。 迅速发展这一理念,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疾病防治的效果,还可以加深疾病、人体对一切异常生命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天人合一”本来是中国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人和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季节、气候、昼夜、地理、社会等影响人体的正常和异常的生命活动,治疗、养护也需要季节、气候不同的做法

为疾病的治疗作出贡献。 张大宁认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疾病,中医治疗所占比例不同,但认为中医治疗在所有疾病的治疗中起“辅助作用”显然是不正确的。 对于肾病尤其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少是“半壁河山”。 此外,活血化瘀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慢性消化道疾病治疗、中医认为“虚证”、“郁证”等病症,中医起着很大的作用。 认为中医是“未治疗”医学的看法明显不正确,中医已经是疾病,未治疗也是可以治疗的完善医学,只有已经知道疾病,才能谈未治疗。

2月19日拍摄的华东医药饮片服务中心智能饮片流水线。 这条流水线每小时可以容纳480多个煎筒,煎徐昱摄

有助于防止疾病养护的恢复。 张大宁认为疾病预防、养生、康复等是中医的强项。 除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健康”,更重要的是各方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质量,达到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 另外,中医在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和骨科康复方面,在预防流行病、传染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中药方面的贡献。 中药是巨大的宝库,《本草纲目》《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可以说是中药学的瑰宝。 从20世纪中叶左右开始,各国学者已经对中药进行了“比较有效的成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较大的成果,知名药理学家陈克恢在其老中医岳父的指导下,从中药麻黄中提取麻黄碱。

关于文案更广泛的“方剂处方”研究,是中医的另一大宝库。 据不完全统计,仅古籍记载的处方就有数万种,如果在这个行业取得巨大成果,将会给世界医学药学带来新的进步。

吴克峰:哲学辩论质疑的理由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吴克峰面对中医药的疗效,依然有人质疑,认为这与中医药生存的文化背景、对哲学背景的认知密切相关。

生存环境的变迁。 中医药学的文化背景是中国哲学,中医药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且,本身就是医学,它面临的、应该处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疾病。 中医药的存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哲学背景,现在中医药生存的文化环境与古代大不相同。

想法改变。 中医废除之争的关键是哲学理论有问题,想法有问题,西方的再分解、再实证的想法被认为是唯一的科学想法。 中医药最初产生于中国古代人和疾病的抗争,但很快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开辟了扩大自己理性自觉的道路。

中西之争看本质。 对中医药学进行各方面的认知,必须从哲学的高度、文化的高度进行认知。 中西医之争的本质是中西哲学之争、中西文化之争,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问题。 因此,进行深入的中国哲学与中医药学相关性研究,发掘中医药深藏的理性精神,提供依赖中医药生长发育的文化背景环境,摆脱中医药知识破碎、孤军奋斗的边界,形成文化环境合作非常重要。 当然,这项研究不仅仅是复古,还必须在比较中西文化各自的优点中保存精华。

张超中:哲学讨论未来的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超中认为,近百年来,中医药一直处于保存和销毁的争论中,中医药处于长时间被动应战的位置。 在成熟的科学理论给予合理解释之前,或者中医药理论的自我解释被接受之前,疗效是硬道理。

据张超中介绍,此次中医药在新冠防治肺炎疫情过程中,再次表现出“简、便、检、廉”的特点,简单高效,这一特点有助于超越现代科学和文明解释的范畴,促进对中华文明的新认识。

从历史上看,中医药不仅有临床疗效,而且有养生保健功能,有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在更基础的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识方法和生活习性。

只是一百年来,中医药的多样化和比较有效性除了受到西方科学理念的质疑外,也不受国民重视。

“深入把握中医药承担的历史责任,深入研究疗效背后的科学和文明体系,构建科学、文化一体化的新时代中医药解释体系,是中国学术理论综合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 ”。 张超中说:“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文明宝库的一部分,对中医药很明确,应该成为新风。” (记者张新白佳丽)

资料来源:《半月谈内部版》年第五期

标题:“大疫功臣中医药”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