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1字,读完约3分钟

前几天,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全国游泳锦标赛及东京奥运会达标比赛中,许多预选赛排在第一位,打破全国纪录、亚洲纪录的游泳选手,由于体力测试分数不高,没有进行决赛。

为什么“预选赛第一名败北”的不自然一直持续着呢? 根据这次选拔规程,比赛前需要先进行为期的2天体力比赛,设置了垂直纵跳、引体向上、躯干核心力量、30米冲刺、3000米赛跑5个项目。 在正式比赛中,预赛成绩前16名选手根据体力得分排名,前8名进入决赛。

比较游泳选手的跑步成绩和在游泳池的表现,体力测试的得分比正式比赛的成绩重,成为晋升的决定性因素,道理和依据都值得探讨。 除了游泳,阅读新闻,你会发现,最近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全国场地自行车锦标赛、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等项目中追加了前置的体力测试,其中很多体育测试的成绩都是“拦路虎”。

在今年2月24日发布的《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体力训练的恶补体力短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以体力达成为选拔选手的前提条件,不能达成者不得参加东京奥运会。 《通知》设置了基础体力测试、躯干稳定性、上下肢左右侧力均衡性测试和板块体力测试,并附上相应的评价标准。 其中,基础体力测试部分包括bmi、座位体前屈、30米冲刺、垂直纵跳、深蹲相对力、卧推相对力、引体上、腹肌耐力、背肌耐力、3000米或2000米二选一。 现在,所有比赛增设的基础体力测试项目都是从这10个项目中选择的。

加强基础体力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功能和专业技术战略能力,这是必要的。 不同竞技的体育项目各有重点,对短跑来说爆发力为主,体操需要妙手和灵活性,围棋追求长期高度集中……《通知》中提到的10项基础体力测试是和田径类项目日常训练的 如果全部实行不区分的体力测试标准,以此左右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就有勉强的嫌疑。 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应该根据比赛方法和训练要求,追求因项目而异,因人而异,统一性和差异化相结合的效果。

迄今为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国内比赛经历了长期停赛,线下体育比赛逐渐恢复,都是检验罕见训练成果的机会。 从2月的“通知”发表到9月的全国大会正式开始,中间有长达半年的调整期。 项目协会、教练队和选手应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现在的结果是,竞争规程偏离了以往比赛的常规,一点参加选手反馈了突击增强体和训练节奏的合作不好、旧伤复发影响准备等情况。 这些是“预选赛第一名被淘汰”这一奇怪印象背后隐藏的另一个问题。

身体测量的成绩经常成为比赛的“拦路虎”,证明现在的体力测试标准会进一步细分和改善。 “让专家做专业”需要通过从上到下的所有渠道,切实执行全面、科学、长期的计划,不能执行上的“一刀切”。 有必要加强基础体力训练,确定一些事情。 对选手来说,科学、系统、一贯的比赛和训练模式和“恶补体力短板”一样不可或缺,更重要。 如果只依靠后者来提高竞技水平,效果就足够有限了。 (作者:孙晓,系媒体评论家)

标题:“体测标准要追求统一与差异相结合”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