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6字,读完约3分钟

清明节本来就不是扫墓的节日:最初可能是“狂欢节”

“清明的时候下雨,路上的行人想断绝灵魂。 问酒馆在哪里,牧童指着杏花村。 ”。 几年前,杜牧名作《清明》在清明节的春雨中看到,馀韵邹然,流传至今。 作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已知有折柳、扫墓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最初和清明节没有任何关系。

要知道清明节的由来,首先需要知道其他两个节日,上巳节和寒食节。 这三个节日的日期非常近,通常是农历三月上旬。

首先说到上巳节,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纪念黄帝的生日,也是驱魔日。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3月3日,逐渐成为水边宴会、郊外的游春节日。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105天后。 其起源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时代,晋儿子沉重的耳朵在逃亡途中,累了,饿得不能前进,正好在这里,没有人。 在无助的情况下,和臣的介子一起从自己的脚上切肉,煮汤献给沉重的耳朵。

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没有去邀请,带着母亲隐居在山中。 晋文公一再要求他道谢,于是放火从三面烧山,试图出山。 但是,没想到介子最后会和母亲一起被烧死。 金文公哭了,下令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纪念介子的推。

在古代的寒食节,需要禁烟火,只吃冷食,祭祀祖先。 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都要停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就三天了,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由于节俗的关系,寒食节的气氛一直有点悲伤。

由于日历算法的关系,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与“小寒食”的日期重合率非常高。 在节气的基础上,清明节逐渐形成。 最初,清明节的第一个习俗是野餐,节日的内涵比较愉快。 也就是说,清明节不是悲伤的节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因为户外娱乐活动非常多,男女共同参加。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首先庆祝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存在感不高。 直到唐代,蹴鞠等许多娱乐活动都参加了,寒食节和清明节的节日组合发展迅速,与上巳节平定下来。

而且,寒食节虽然地位提高了,但与快乐的清明节相比,当时的人气略不及。 在之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清明节继续吸收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包括插柳、扫墓等,自己进行青春旅行,最终形成我们熟悉的清明节。

这样宋元时代,融合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形成了以祖先扫墓为中心,融合寒食风俗和上巳踏青等活动的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节日。 明清几乎受上一代旧制的影响,清明节依然多次迅速发展,具有其必不可少的大节地位。

到目前为止,清明节能否称为“节日快乐”的问题曾经引起过争论。 民俗专家说,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 清明节是春天最重要的节日,内涵丰富,不是悲伤的节日,说“节日快乐”完全好。

“清明节扫墓,结合踏青。 供养祖先,子孙表明对先人的追念,也得到了精神慰藉。 青远足作为清明节的重要文案之一,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活力,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 专家是这样说的。 (记者上官云)

标题:“清明节原本并非扫墓节日”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