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6字,读完约2分钟

清明扫墓看到的碑文不是真正的“墓志铭”

考古专家: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墓志铭是文辞简化的散文

到了清明节,人们往往去墓地扫墓,关注形态不同的墓碑复印件,人们的习性被称为墓志铭。 墓志铭源什么时候开始? 是怎么迅速发展的? 墓志铭和碑文的区别是什么? 记者日前采访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王然、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登上来,为公众的解释感到困惑。

王然表示,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身份稍低者的坟墓上放着砖,砖上刻着三五个字母,通常是墓主的名字、出生地。 东汉时,墓志铭的雏形出现了。 东汉末年,曹操反对厚葬,禁止建碑,所以魏晋时代人们开始把墓碑埋在地下,放在墓道和墓地里。 到南北朝时代,埋藏在地下的墓志铭迅速发展成成熟的文体。 墓志铭“志”部分通常叙述死者的名字、出生地、一生的策略,“铭”部分用韵文评价死者的一生,赞扬死者事迹的功绩,表示追悼和安慰。

王然说,墓志铭的兴盛时期从南北朝到隋唐,由于这个时期的史料有限,出土的墓志铭对古史研究大有帮助。 辽、金、西夏墓志铭,多采用契丹文,史料价值很大。 元代墓志铭的放置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时流行镶嵌在墓壁和墓室的门上。

墓志铭和碑文的区别是什么? 严格来说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刻在石头上,记录死者消息的只不过是一个站在地上,一个放在地下。 但是墓碑的复印件很简单,不能展开死者的终身事迹。 墓碑铭通常是文辞的简略散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史料价值。

另外,放在墓室里的墓志铭不是给活人和死者的子孙看的,也有很大的区别,即死者是去“另一个世界”的“介绍信”和“身份证”。 立在地上的墓碑铭文,一定是向世人展示的死者功德和子孙的人口增加等。

晚清,去民国,受西方影响,人们不能在墓地里埋墓碑了。 曾经建议今天的人们写墓志铭和碑文,但应该尽量用个性化的语言简洁优美地写。 对死者的评价必须实事求是,不要使用夸张、溢美之词。 要有文化内涵,对接现代文明,不要掺杂世俗功利价值。 (记者万建辉)

标题:“扫墓看到的碑文不是真正的“墓志铭”? 专家解惑”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