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57字,读完约10分钟

●受巨大商业优势的诱惑,不法行为者钻取现有著作权登记和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专利中形式审查的空子,利用恶意投诉违法价格低等制度缺陷,采用虚假爆料、恶意投诉等方法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及社会共治机构的完善,借用知识产权的恶意诉讼者败诉,进而“反杀”的剧本频繁上演

●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同时,要加大对侵权和恶意诉讼的惩戒力度,推进知识产权行业诉讼诚信体系建设,继续提高知识产权审判的司法公共可信度

从年到年5年,浙江省全省审查电商行业知识产权相关事件的数量年均增长88.46%。 这个数据来自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课题组最近发表的《关于电商行业知识产权法律责任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急剧增加,无疑标志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增大,市场主体维权意识提高。 但是,报告书中特别提到的现象之一应该警戒:“如果恶意投诉现象不受到限制,只会越来越激烈。” 从近年浙江法院受理的恶意通知相关纠纷中,恶意通知确实不容忽视。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馀杭区人民法院自每年受理第一次恶意通知引起的纠纷以来,至今已有20多起,这些纠纷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专家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由于各种理由,现在恶意申诉人和诉讼人的违法价格很便宜,所以通过大数据观察等新闻化手段提高恶意投诉和对诉讼主体的识别水平,对恶意诉讼主体

艾草之乡遭遇侵权

专利经常被敲诈勒索

满山野艾是河南省南阳市的独特风景。

南阳名副其实的是“艾比之乡”,但“我以为是自己的,所以知道是别人的”这一事件在南阳艾加工产业发生了。

“近年来,我们集体遭遇专利包围讨伐,经常受到艾灸专利的威胁。 》南阳旺产业协会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据该负责人透露,仅200年,就起诉了南阳艾草加工、销售公司100多家,侵权赔偿及个人赔偿额超过1000万元,200多家产品从多个EC平台下台。

“我们工人割了一堆青蒿,成了宝,聪明的智慧和勤奋的研究,明明陆续生产了新艾灸的基础产品,却突然有专利告诉我们,有人说我们侵犯了权利。 ”多家公司的负责人说“我不能接受”。

曾经,对方的诉讼几乎一击即中,得到了巨额赔偿金。

为了改变现状,南阳艾草公司一方面找到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的辅助战,另一方面积极与电商平台进行信息表达,共同应对。

那么,对方的专利权真的是这样吗? 南阳旺产业协会知识产权顾问季发军认为这是典型的专利权滥用行为。

季发军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从维权的运营方法来看,专利权人雇佣了两三家律师团队,用风险投资的方法合作,律师亲自出资做证据,回来的钱双方分开,进行大规模诉讼,关系面很广(北京 二是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复审委员会无效公告后,对方依然敦促法院强制执行判决结果,依然大面积起诉,具有明显的恶意。 第三,根据前期的调查,申请专利的技术来源受到怀疑,很可能是参照涉案专利申请日前销售的产品申请的专利。

最后,也是最本质的问题,得到了阿里巴巴方面的实证。 淘宝交易快照显示,涉案专利产品在申请前公开销售,是现有技术,涉案专利技术不满足专利法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因此,南阳万艾产业协会与蚂蚁合作,对许多专利发表了无效宣言。 结果,364起诉讼被法院驳回,该集团也不战而退,其他审判案件陆续撤回。

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使南阳艾产业意识到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知识产权和法律的保护和护卫。 南阳旺产业协会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标志、有机栽培认证方面频繁工作,很多制造商也布局了专利,但曾经遇到的专利狙击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很难恢复。

“很多网店多年积累的荣誉被破坏了,产品链接被删除,店铺被关闭,账户被冻结,钱被夺走,很多店主被限制了高成本”季发军因为很多店主法律意识不强,没有积极应对。

抢夺商标伪造证据

假暴露恶意投诉

实际上,除了法律意识不强的店主外,国际知名的大企业也成为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包围对象。

例如,北京一家企业抢夺商标“滋可利zirkulin”,频繁投诉德国保健品zirkulin的天猫店,达到300多家,向zirkulin和蚂蚁提起诉讼要求赔偿。

拜耳集团旗下的“宝宝”防晒霜也曾受到李某的大规模、持续投诉。 李某对涉案产品249次,向121家商家投诉,投诉后自主撤回19次。

根据蚂蚁的调查结果,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围绕知识产权的恶意诉讼频发,恶意权利人为了获得非法利益,故意以虚假陈述、伪造证书、抢夺商标等方法提起诉讼。 以蚂蚁为例,到2019年蚂蚁被恶意权利者起诉的案件达一千多件,有时一个人对平台提起了数百件诉讼。

借用知识产权维权的名义,在EC平台上进行恶意投诉的事实为什么频繁发生?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知识产权快速发展研究院院长齐爱民分析,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增长,在巨大商业利益的引导下,不法行为者钻研目前著作权登记和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专利中形式审查的空子,

违法价格低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艳东说:“性价比畸形高。”

“就违法价格来看,恶意投诉者利用搜索等工具,在短时间内锁定、投诉大量商家,没有金钱和精力价格等必然价格。 另外,由于现在的制度没有确立恶意投诉系统的限制体系,因此也存在于将其作为真正的权利者保护的制度空之间,而且我国的黑卡、个人新闻交易等网络黑生产没有根除,恶意投诉的隐瞒 关于违法利益,恶意申诉人是直接以虚假权利收取高额的“授权费”还是收取小额的多个累积“封口费”,行为的福利性显着。 ”。 高艳东说。

高艳东解体,这种行为有四大危害:一是妨碍了商家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商家根据恶意申诉人的要求支付一定的财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根据投诉,按照“通知-删除”的规则删除商品等链接,或者商家灭绝的情况下。 二是提高平台的管理价格。 另一方面,平台不利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真正的问题管理,另一方面,大幅增加平台的运营价格,导致经营不完善,退出了市场。 三是大量浪费执法、司法等公共资源,大幅度增加真正权利人的维权价格和难度。 四是侵犯客户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索赔反过来不会被起诉

平台企业品牌齐心协力厮杀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及社会共治机制的不断完善,借用知识产权的恶意投诉或诉讼行为不再是“所向无敌”。 近年来,遭遇败诉被“反杀”的剧本也频繁上演。

例如,zirkulin被起诉后,在蚂蚁法务的建议下,对第18007926号“滋克里zirkulin”提出了无效宣言要求。 评委认为,经过审查,争议商标“滋可利zirkulin”的英语部分与德国商标完全相似,构成非法手段先注册,宣布其商标无效。

此外,蚂蚁在李某的大量投诉中发现异常:李某还抢夺了许多知名企业品牌的文案商标,共进行了2605次投诉,共涉及8个商标,1810家商家。 李某后来被拜耳控告到馀杭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定李某注册的商标构成了拜耳商标的模仿。 其注册商标的动机不是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而是通过投诉、销售等方法获利,想取得别人先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商誉是典型的不劳而获,李某判定赔偿拜耳经济损失70万元。

“反杀”还在加密。 例如,2019年9月,淘宝商徐某不仅听取了商标注册人的建议,还听取了阿里法务的建议,向法院申请诉讼前的保全,要求3名投诉人立即停止投诉行为。 这个禁令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恶意投诉前禁令。 保护徐先生在案件审理中不受恶意投诉,不要进一步扩大经济损失。

平台除了为商家提供辅助支持外,还“带头战斗”。 例如,杭州网卫科技有限企业发现有恶意投诉行为后,蚂蚁宣布所有平台关闭该企业,向法院投诉百万元,向国内第一个EC平台状提起“知识产权流氓”事件。 蚂蚁说,对于知识产权代理企业滥用权力对平台法律的商家进行恶意投诉的行为,蚂蚁一贯的态度是“零容忍”,多次申诉到最后,帮助受害者商家在诉讼中恢复公正。

确定恶意的投诉责任

推进诚信体系的建立

对于恶意知识产权的投诉和诉讼,现行的规定是否有限制?

根据高艳东解体,2019年新修订的商标法第四条的规定不是以采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而是必须驳回。 另外,本法第68条还进一步决定了与恶意行为相关的惩罚。 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改革加强食品安全事业的意见》,确定“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恶意举报非法利益的行为”。 同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表了《促进国务院办公厅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打击以“请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

齐爱民说,中国现在的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二条不仅已经根据“通知-删除”的规则增设了反通知手续,还规定了错误通知和恶意通知的法律责任,其中通知错误导致平台内经营者受损的,依法 恶意发出错误通知,给平台内经营者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加倍。 另外,对于恶意投诉者,经营者也可以通过不正当竞争法进行救济。

齐爱民关于恶意投诉和恶意诉讼行为的处理,从平台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从现有的事后救济中重视事前防止,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建立恶意申诉人 对于恶意诉讼行为,应该从多个立场进行综合的研究判断和打击。 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观察等新闻化手段提高恶意诉讼主体的识别水平,提高对恶意诉讼主体的民事制裁和刑事处罚力。

高艳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颁布司法解释、颁布指导案例等,确定恶意投诉责任,完善违法行为投诉通报机制,细化“通知-删除”的执行细则,主观恶性不大,危害小 二是发挥平台一线特点,共同管理。 设立监督管理部门常驻平台的办事处,及时指导平台在市场内部解决争端。 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一般普及教育,根据知识产权法等吸引、监督企业,展开违法违规调查。

浙江高院知识产权法庭负责人最近确定,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同时,必须加强侵权和恶意诉讼的惩戒力度,推进知识产权行业诉讼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审判司法公共的可信度。 (记者张维)

标题:“知识产权恶意诉讼频发 专家:加大对恶意诉讼主体制裁力度”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