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15字,读完约20分钟

今年34岁的陈扬是把基本国策挂在头上出生的,是“优生优育”的产物,是墙上的标语“只生一个就好”的“一个”。

她享受了父母的一切爱和投资,5岁学跳舞,10岁学钢琴,她在家庭的支持下完成了“向上的流动”。

她一直是“优等生”,考上名牌大学,安身立业,一帆风顺,直到母亲得了癌症要做手术,她才理解二代“生门”。

像很多独生子女一样,她被护士从产房抱起来,接她的是七大阿姨,另一个中国家庭的“小皇帝”诞生了。 现在妈妈面对“生门”,陈扬没有兄弟姐妹。 她一个人的决策可能关系到母亲的生命和余生的生活质量。

陈扬们可能是政策上唯一的独生子女,分散在约1亿6千万家庭中。

我国从1976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许多人口学家以1976年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起点。 从那时开始,在政策下出生的独生子女中,年龄最高的是毫不困惑的一年。 一位学者估计-2050年是中国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的重要时期。

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退休年龄,他们的养老问题在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调查、推算和呼吁后,终于开始隐瞒。

1

接到电话时,陈扬是一周内工作最忙的时候。 妈妈做了肠镜,结果是肠癌。 听到这个消息她发呆了一两分钟左右,决定马上请假回家。 所有亲戚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几乎都哭了,我以为她还不是快要哭的时候。

收拾自己和女儿的行李时,陈扬开始在心里制定日程。 请几天假,带母亲去哪家医院确诊,回家跟父母说什么有必要? “所有的事件都只有自己一个人,所以没有时间崩溃,头脑非常清醒”

她在别人的故事里想象着可能遇到这样的事件,“那个想象和实际发生时完全不同”。 “我们也没有人轮流。 ”。

在一家航空空母舰式医院,父母拿着名单不知道去哪里,她带着父母去了不同的诊室,进行了各种检查。

母亲住院接受手术,她和父亲一起上床,中午阿姨代替父亲和女儿来了。 吃饭是在医院门口随便应付。 她那时觉得“独生子女很可怜”,“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做。 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做”。

在北京治疗母亲后,她开始在家和医院之间“折返跑”:上午照顾女儿,然后去医院陪母亲,晚上高峰期前开车回家。

晚上她让女儿睡觉了。 其间,两岁多的女儿学会了一句“妈妈洗手”。 妈妈去医院和祖母在一起,妈妈洗手。

“妈妈以前总是对我说,妈妈可能有时帮不了你,但至少可以避免给你增加负担。 你们以后要由孩子管理,要由老人管理。 ”。 陈扬说:“但是那时我知道,这一天来得很早。 ”。

陈扬和丈夫都是独生子,他们的结合被学者称为“双独家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推测,-2060年期间,城乡两人结婚约为10-35%,最高概率为34%,出现于2030年。 单独结婚基本上在40%到50%之间。

陈扬有同事也是“双独家庭”。 结婚后,首先同事婆婆因心脏问题住院,两三年后继父查出癌症,年轻的两个人假期几乎都在病床上度过。 后来,妈妈又病了,夫妇照顾了两方1000多公里,攒了一张厚厚的火车票——为了省钱,节约时间,他们通常坐晚上的火车回家。 同事解释说:“因为我们没有人可以依靠。”

三位老人解释说病情基本稳定后,同事突然发病脊柱炎,医学上免疫力下降,炎症突然发生,同时集中在脊柱内。 “早上起床后不能像僵尸一样起床,也不能翻身”。 照顾三个老人的这几年,同事生育的黄金期悄悄地流逝,最终决定加入丈夫和丁克一族。

生活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发生着。 一天早上,陈扬给女儿穿袜子,从丈夫嘴里得知婆婆昨晚咯血了,一瞬间说:“身体从脖子到脚后跟都凉了。”

2

陈扬出生的前一年,美国《信息周刊》上刊登了一大群标题为“小皇帝”的复印件。 中国一代娇生惯养的独生子戴上了一顶叫“小皇帝”的帽子。

1986年,“中国作家”刊登了“中国‘小皇帝’的文案,独生子女们“超越了家庭、父母、亲戚”,“几乎无一例外地患有‘四二一’综合症”。 (“四二一”是指由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结构。 )

接受采访的80多岁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证明,“小皇帝”“崩溃的一代”“不能承受历史的重担”等标签几乎伴随着80多岁独生子女的诞生和成长。 而且,他认为“小皇帝”的生活离自己太远了,也不会把自己与媒体形象联系在一起。

“我们家是普通上班族的家庭,但父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会给我最好的东西。 ”回顾父母的教育,陈扬认为父母没有功利的目标,但想培养越来越多的孩子的有趣。

1991年,陈扬5岁的时候,父母送她去省歌舞团学跳舞。 五年后,她拿着德国进口钢琴,小学毕业后和老师一起飞往三亚参加夏令营。 父亲给她买了一辆六速变速很酷的山地车,但她很少骑。 陈扬的表妹从小开始学习外语,学习电子琴和国画,“那一代父母可能已经重视教育了”。

母亲生病前,陈扬对“独生子女”没有概念。 她的玩伴除了同学以外,还有表哥们,祖母家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和食堂。 祖母一般做十个人的午饭。

与陈扬相反,另一个独生女还记得小时候的孤独感。 母亲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是远洋船员,从3岁开始长期被托付给幼儿园,每周只回家一天。 父母外出时被困在家里,喜欢躺在窗边看楼下的人。 新年,一个人的身体无聊地把一连串的小爆竹一个一个地分解,打开。

她羡慕周围有哥哥和姐姐的孩子,慷慨地分享自己的东西,交越来越多的朋友。 她说,这也影响了自己的成长和性格——缺乏自信,懂事,渴望友谊和习性取悦别人。 长大后,她早早结婚,后来离婚,她反省了轻率的结婚想得到爱。

20世纪初,一点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指出独生子女有一些个性弱点。 例如胆小、谨慎、恐惧、不合群、孤独、任性、娇气、利己、嫉妒、易怒、顽固、心理不稳定、社会适应能力差、性格不健全、品质、道德落后,这些缺点被称为“儿童综合征”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独生子女问题研究专家认为,如果非独生子女不作为参考框架,就无法测量和评价独生子女的快速发展状况,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

“我父亲说要活着就要‘向上’,‘向上’期待你更好,对自己的人生、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有开朗精神的状态,然后要享受,平安。 ”陈扬说。

3

80多岁的独生女蔡先生自己也一直接受着“向上”的教育,据说更具体。 蔡伦的母亲出生于1960年代,通过上卫生学校获得了在城市医院工作的机会。

“她对我的要求是进入大城市生活。 ”。 蔡先生一直期待着母亲的“世代比世代好”,希望7岁的女儿将来能上国内top3的大学,或者在海外学习。

华裔美国学者冯文从1997年到2002年访问了大连100多个独生子女及其家人,写了一本名为《唯一的希望》的书。 她认为,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发点是将越来越多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通过“提高人口素质”,中国可以与第一世界国家竞争。

她认为独生子女对精英身份的普遍渴求引起了迅速的“学历通货膨胀”、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父母们在对独生子女的投资中使用了大量的家庭资源,在尽量向上流动的竞争中占有特征。

1997年,中国正式开始了“大学扩招”的政策,增加了80年后进入大学的概率。

接受采访的80多岁的独生女说,在学校的家族大院长大,父亲是教师,母亲在事务所工作。 为了让她更高,她每天吃一斤牛奶和鸡蛋。 母亲也“交过很多智商税”。 例如,在电视广告上“可以买孩子的高跟鞋”等。

妈妈被她管教得很严。 她写日记,分解周记,考试,正月回老家遭遇大雪,和朋友疯狂玩耍后,需要追加关于雪的作文。

陈扬背负着原本属于上一代人的梦想。 母亲的理想是读人民代表大会情报系,两年没能通过考试,结果放弃了。 “所以她希望我读名校,去北京。 ”。 陈扬平坦承。

从5岁开始,陈扬的母亲就让他写日记,每天检查。 陈扬学习时理科很好,大学特别想选择理工科,但父亲认为有写“顽固”的基础,读文科至少是不失败的选择,而且女生认为学理工科很难。

“外地人”也悄悄地从父母嘴里跳出来。 19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女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自己一生都被比较的阴影笼罩着,总觉得自己不优秀。

“我妈妈整天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说看人家怎么样。 小时候,我也学习很好,妈妈在外面炫耀,但回家后,妈妈讨厌我的“秀”,让我更加努力。 ”。 她说:“我一生都被这样的东西包围着。 为什么我这样工作? 我根深蒂固总觉得不优秀,所以我必须继续向这个世界解释自己。” 这种“内在推动力”折磨着她。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她一起生活,每次母亲在同样的“陈年文式”上鼓励孙女,她都会马上停下来。 她给女儿讲了米歇尔·奥巴马的故事,希望女儿“能享受、自信、寻找自己的优点,特别是勇敢地做自己”。

她说:“我老了,女儿长大了,我想她有她的生活。 我一定要有我的生活。 ”。

4

除了医院和自己家之间“折返跑”,母亲的病也冲击着陈扬的观念。

让母亲来北京看病后,多年接受精英教育的她以前很鄙视,做了做不到的事。

她给主刀老师送礼物,送钱,怀着长久的爱情真诚地发邮件,每天给他们做微信运动来赞扬,但我希望他们不要忘记自己。 家里的酒快要送她了空。

“做这些事件的时候,想到的是母亲,我没有什么送不到的东西,或者我说了难为情的话,我已经不在乎怎么拜托别人了。 ”陈扬说。

妈妈的病情不乐观。 经过一次会诊后,医生说不太愿意接受。 在医生的办公室里,陈扬很快就哭了起来。 “教授说请帮助妈妈。 我平时哭着不求人,但那一刻,那是我唯一能抽出的希望。 ”。

陈扬坦白说,自己本来就不想当官员,也不渴望特别多的财富。 想独立生活,有点重新审视的眼光。 “我第一次觉得想一个人自由地生活真的很难。 ”。

最近和朋友说话的时候,她脱口而出说“很差”。

“我以前没有这种感觉,连这句话都不能用。 有人能轻易让父母享受最好的医疗条件,但我远远达不到。 ”。 陈扬说。

妈妈的医疗费,除了清算的部分,陈扬负担的也是两三万元。 但是妈妈已经给她很多次钱了,给她买了很多东西。 母亲也不知不觉地告诉陈扬夫,自己已经把钱交给了女儿,不会给年轻的夫妇带来太大的负担。

“妈妈会说非常对不起我。 你工作不好,也没照顾孩子,你却很累,我想让你很为难。 ”。 陈扬后悔没有选择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利益的工作。 或者选择现在的路,也要比现在更努力,做得更好。 她想:“自己曾经的懒惰,对享受生活的追求都是徒劳的,在母亲的生命面前,什么样的独立批判,与和不同,变得有点滑稽了。”

在同事眼里,陈扬有“叛逆”的一面,甚至有“故意叛逆原生家庭”的意识。 大学时代,陈扬把妈妈扔的破洞牛仔裤、骷髅图案的t恤放回了行李箱。

“我对父母的依恋不仅害怕失去,而且是我应该做的,是责任。 我做不到的是我做不到的。 ”陈扬感觉自己一直“活得像自己”,“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这么“老”的人”。

陈扬说,她以为自己是自由奔走的野马,但现在发现“自己是推屎球的屎壳”。

“我和父母都比爱自己的人更爱对方。 我可以接受自己的痛苦,但我不能接受父母的痛苦。 ”另一个80多岁的独生女说自己也是“老”人,但这种感情上的担心是否与“独生子女”有关还不清楚。

5

由于“向上流动”进入大城市的初代独生子女大部分面临着很多重叠的问题。

“钱”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一个“双独家庭”中,夫妇双方收集了婚房的首付,几乎挖出了空老人的积蓄。 现在两个人每月偿还1.6万元以上的房贷。 他们只是希望生活中不要发生任何事故,“抗风险能力差”。

蔡确实是幸运的一个人。 她和丈夫积累了一些“新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这给她带来了很多安全感,成为了这个城市年轻的“中产”。 她供认现有的不动产中有双方父母的礼物。

父亲得了尿毒症后,花了30万日元为父亲买了家用透析机,打开一个房间打开消毒灯等,变成了自己家的“无菌室”,满足了父亲“不想去医院”的要求。 最近她又买了医院附近的房子,将来父母去看医生很方便。

另一个独生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每年可以为母亲购买保险费30万元的保险,让母亲进入高端养老社区。 但是妈妈不想去,担心会被女儿抛弃。 她承担着母亲所有的感情依赖。

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她抽不出越来越多的时间,企业数百名员工的生活必须依赖她,包括母亲的保姆、医疗费、孩子上国际学校的学费等。

她不敢生病,也不想万一生病了该怎么办,感冒了也让她害怕。 体检报告显示,乳腺结节、子宫内肌瘤、甲状腺结节更使她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我是我们队的日子,又是我们家的日子。 你不能生病或倒下。 ”。

在教育孩子方面,她像母亲一样警惕“无边界的爱”,她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制定了很多可能的计划,唯一明确的是“我决不像我的母亲一代一样,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孩子”。

6

大部分独生子女的焦虑在父母生病的那一刻被激活,李鑫的焦虑来得更早。

李鑫出生于1987年,是典型的“优等生”,在上清华大学之前,住在安徽的一个小城市。 当时城市的核心区还没有清华校园的一半大。 “你在金字塔上走。 随着后面越来越远,房子就在远处。 ”。

两年后,他患了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 妈妈听到消息时,血压直接冲到了200。 李鑫觉得对不起父母,想着家里要是有孩子就好了。 “我衷心认为他们应该有健康的‘备份’”。

父亲从安徽老家扛着小型冰箱放在宿舍里,母亲每天打电话关心他的饮食和血糖值。 李鑫能感受到父母的焦虑,搞好健康管理成为这三口之家最重要的事情。

李鑫的90多岁的朋友没有经历过父母的大病,自己也很健康,但朋友圈里不断出现募捐的链接让她害怕。 她怕死,她也没把这个藏起来。 和男朋友一起走的时候,她总是走在远离车道的一边,半开玩笑地对男朋友说。 “你家有两个孩子。 如果被车撞了,有你父母和你姐姐。 但是如果我不在了,父母什么都没了。 ”。

这位90多岁的独生女为了赚钱而努力,将来想接父母住在身边。 母亲为了减轻她的心理压力,嘲笑说“和父母一起生活是落后的小农思想”。

“我们这一代注定要住在养老院”母亲看起来很流行很坦率。 但是,女儿不怎么回家的话,她也向“假装可怜”的女儿撒娇,说自己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所以提醒她吸空回家。

为了弥补父母的缺点,她出国时总是给父母送当地特产。 父母领取女儿快递的次数比见到真人的次数多得多。

“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老了,很多人的父母不到50岁就进入空巢期,他们平均要过25年左右空巢期。 ”。 风在笑。

去年,全国政治协商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呼吁,国家应该制定独生子女看护假期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河南、福建、广西、海南等10多个省发布了“独生子女看护假期”的相关规定,假期时间为10-20天。

施卫东表示,独生子女家庭曾经为国家人口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行独生子女看护假期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承诺和负责,也是对独生子女父母的贡献。

陈扬记得双方父母的几次会面。 总是住在养老院,用自己的养老金,对孩子说“只给爱不负担”。

她心里不能接受父母在养老院过晚年,但养老院的条件非常好,如果父母在那里玩得开心,她也同意。

老年人保障和家庭养老的研究文献中常见的结论之一是家庭养老依然是中国社会养老的第一形式,但这种形式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不仅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更早进入,更长期地经历着“空巢”的生活,独生子女的家庭还不具备中国家庭养老模式所具有的客观基础。

7

从小到大,李鑫的习性没有改变,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几乎不做家务。 离开父母后,他又很独立,房间和衣服变漂亮了。 "但是有了父母,就什么工作都看不见了. "

学者冯文采访独生子女的父母时告诉她,对方小时候并不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他们不得不和兄弟姐妹争夺父母的青睐。 独生子女的身份有比免除家务更大的自由,可能与父母的宠爱和自己的信念有关。

作为独生子女,李鑫从小就参与家庭事务,他说“只有参与权、提案权没有决定权”。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改善房子,父母告诉他,房子多少钱,装修要多少钱。 父母的收入和家庭存款他都很清楚。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李鑫就觉得父母的视野和经验再也支持不了自己的选择。 弟子、主教练、一起踢足球的毕业生,遇到了什么样的“高水平的人”,他的价值观和事业心发生了变化,“离斯坦福大学很近,离家乡很远”。

他在家里的地位也变成了“有决定权”。 在职业选择之前,李鑫决定离开国企去创业企业,尽管父母“心里一万人不同意”,但“铁饭碗”更重要,但没能阻止他。

他认为父母在小地方生活了几十年的经验已经不能给孩子提供建议,自己已经不是按照父母的安排去有趣班的孩子了。

现在,父母的积蓄在他眼里微乎其微,他帮助父母计划理财。 他成了父母长大的窗户。 上大学之前,李鑫的父母对北京没有什么概念。 他相信通过自己,父母精通清华和北京的程度一定远远超过他周围的人。

李鑫羡慕许多孩子家庭的孩子一起长大的经验,但他又有很多超越世界观的困惑。 比如他不擅长,为什么父亲的兄弟姐妹之间要用一点钱吵架撕破脸,遇到家里的大事就再团结起来。

“我想我们很少为这种东西撕破脸,特别是亲情。 ’他不知道这是否与许多孩子在家庭长大的经验和环境有关。 “除了农村地区,城市地区争夺不动产的事件很少吗? ”。

在这方面,他认为自己可能属于“孤立的角色”。 我不擅长看父母之间的争执,也不想看自己的孩子有类似的行为。

母亲生病后,陈扬注意到母亲对亲生姐妹的信任和依赖值有时远远高于自己。 她多次向母亲解释说“化疗前的这种药是提高免疫力、保护细胞的”,但母亲没有听进去。 但是阿姨只告诉过她一次,所以妈妈不仅特别仔细地听,还对陈扬进行了“扫盲”。

“那就是姐妹。 你知道吗? 那是非常强烈、坚定的感情。 ”。 陈扬说。

8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平均家庭规模从1953年的4.33人缩小到去年的3.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20‰,下降到每年4.79‰。

年1月1日,全面两婴政策实施,结束了常年持续的“独生子女时代”。

李鑫说,社会老龄化太快,“我认为有责任和义务。 至少需要两个孩子”。

早在四五年前,蔡慢慢的母亲建议她趁早“生二胎”。 母亲建议,第二个孩子出生后,自己55岁退休,可以带孩子。 蔡先生同意了丈夫,但两个孩子很难来。

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之间总是有差别。 数据显示,第二子政策没有扭转新生儿“下跌不止”的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全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58万,这是全面的两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连续三年减少。

一位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双独夫妇”的两人生育意愿仅为约30%-40%。

“我现在专心工作,为了将来的条件让我女儿在竞争中有特点。 ”蔡悠说,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大学同学正在全力工作。 她们同意的是,“自己水平的人”的孩子将来是激烈竞争的主力军——没什么资格,好的是“金勺子”。

蔡姗姗在公立幼儿园,每月1000元。 女儿现在读的“幼稚升小联络班”和有趣的班每月要8000元以上。 在她喜欢的私立小学,“入门费”要花30万元。 两个孩子对她来说越来越不重要了,就像名利双收后的“锦上花”。

陈扬在找药和照顾母亲时感到孤独。 “如果不考虑抚养孩子的价格的话,想再生10个”。 但是现在考虑到养育孩子的物质价格和劳力,她认为孩子一个人就足够了。

很多独生子女长大后才知道自己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出厂设定”是“国家设定的现代化先驱”。 也有人希望实现养育父母“希望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的愿望,但也希望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

“首先有眼前的不良行为,才有诗和远方”这是母亲生病后陈扬同意的另一个新观点。

应采访对象的要求,陈扬和蔡慢慢化名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雅娟对本文也有贡献。 (记者马宇平玄增星)

标题:“独生子女一代开始“负重””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