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2字,读完约3分钟
长沙新闻网记者吉哲鹏,庞峰伟
当企业实现年产值1200多万元时,41岁的壮族汉子王敦伟得知老家有扶贫工厂的项目,毅然回到起点——回到家乡马关开始了服装企业。
外出拼写20多年的时间里,王敦伟在砖厂工作,做弹簧工,最后进徒弟做服装加工,在江苏省使企业风生。
新开设的服装企业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马白镇南山幸福社区,投资600多万元,是主要的生产中高级服装,自2019年6月投产以来,王敦伟由董事长成为大家口中的“工厂主任”。
马关县位于中越边境,大山横亘,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 南山幸福社区是当地为扶贫而搬家的最年轻社区,由来自全县10个乡镇236个村组的1499户群众组成,约4成成为壮、苗、彝、泰等少数民族,共有830户3400多人建设
“之所以被称为‘幸福社区’,是因为希望大众走出山头,稳定富裕。 ”。 南山幸福社区党总书记陆辉说,在社区建设扶贫工厂也是为了让贫困大众在附近就业。
沿着缝纫机的“喀哒喀哒”声,记者进入生产现场,数十名工人忙着。 “主任,我吃不饱! ”见到王敦伟,绣框工柏东开了个玩笑。
裁缝是制服的末端部分,上游工作慢的话下游只能等。 户柏东是工作多年的熟练工人,以前在广东服装厂打工的时候,上一道工序的两个人就能让他“吃饱”,现在需要七八个人。
理由不难理解。 移居群众本来耕田种田的作物手就多,服装加工技能不足,到扶贫工厂打工的时间也不长。
“熟练工‘吃不饱’也证明了他们干劲十足”王敦伟对记者说,面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难题,企业采用一边训练一边生产的方法,雇佣技师,用手教授贫困大众的技术,待遇
在搬到南山幸福社区之前,建段立卡户汪兴丽住在60多公里外的八寨镇浪桥村,守着大山过着艰苦的生活。 “现在扶贫工厂建在家门口,上班也不会误人照顾老人的孩子。 ”汪兴丽应聘成为缝纫工,每月能挣2000元以上,他说:“如果以后技术熟练,每月挣2000元并不难。”
“生产力提高,订单稳定,幸福社区就业就得到保障”陆辉表示,扶贫工厂正式开工近一年,已经吸收了就业79人,其中建设卡门21人。
为了“稳定的幸福”,马关县从地点、税收、就业、资金等方面为扶贫工厂解决了困难。 资金暂时遇到困难,当地政府迅速调整银行贷款260万元,解开了王敦伟的焦眉之急。
现在王敦伟侧重于提高生产效率,迅速发展新业态,面对疫情的影响,他调整了路线和产品结构,在深耕网上直播销售,现在工厂的生产能力逐渐提高,每天可以加工成品t恤1300件以上,畅销
5月16日,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了马关县等31个县(市、区)的扶贫帽子,王敦伟兴奋不已。 “我和媳妇回到家乡创业,政府帮助村民们进城就业,对未来充满信心! ”。
标题:“为了“稳稳的幸福””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