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6字,读完约3分钟

夏天来了,防止溺水安全教育总是反复强调。 悲剧是因为在人们放松警惕的时候,从悲剧到敲响警钟,代价太重了。

据央视消息,截至6月22日7时,重庆8名落水儿童全部打水,无生命体征。 根据初步调查,由于孩子们答应周末去河滩玩,其中一人不慎落水,其余的孩子们被救出,最终8人全部遇难。

悲剧是惊人的,但绝不是例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溺死已成为中国1—14岁未成年人的首位死因,占5成。 根据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和公安部的统计,我国每年淹死的未成年人超过2万人。 数字的背后,破碎家庭的痛苦回响在心中。

怎样才能不重复悲剧? 在这次重庆儿童溺死事件中,儿童戏水中成人护理、营救方法错误、救治延误是直接原因,这些原因本身反映了一个问题:由于孩子们主动在河滩上玩耍和错误的营救方法,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有明显的遗漏 而且,家长们没有意识到河滩上有安全隐患,没想到孩子们需要大人的陪伴。

据说现场缺乏安全提示、监视、护栏等防护设施。 但是,很多溺死不是人们经常去的水边,各地,特别是乡下,所有河流湖泊水塘的边缘都设置防护设施,要求派遣巡逻,可行性有待斟酌。 毕竟,预防未成年人溺死最重要的是牢牢抓住安全教育。

事实上,“远离水边”不能概括防止溺死的安全教育。 如果不详细证明溺死的危险性,孩子们恐怕依然无法抵抗戏水的诱惑。 另外,在防止溺死的误区中,无论是有大人,还是在比较安全的游泳池里游泳,都不能大意。 有时溺死者因为窒息,无暇呼救。 另外,游泳圈、塑料吹塑玩具是暂时浮在水面上的辅助用具,如果空气泄漏或被拖动,可能会淹死。 因此,有必要提高未成年人对危险的识别能力,告诉他们拯救自己比较有效的方法。

除了自助之外,防止溺水安全教育还包括正确救助溺水者的方法。 未成年人没有直接救人的能力,直接下水救助,或者牵手救助的话,自己也处于危险的状况,反而有可能增加救助的难度。 尽快寻求帮助,寻求大人和专家的支持,才是未成年人救助别人的正确方法。 跟孩子们讲道理,救援是为了使人成功而得救的,不是为了成为英雄。

另外,防止溺死安全教育的对象除了学生以外,还有监护人。 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自己也没有形成安全防止意识,当然就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诱惑和保护。 国务院教育监督委员会办公室6月21日发表的第3号警告中,强调要加强家庭学校的信息表现,促进家长加强安全和责任意识。

暑假快到了,有关部门和学校在传达和执行防止溺死的要求时,有必要对此加以警戒。 只有认真做好防止溺水安全教育,才能降低悲剧重演的概率。 (王梓佩)

标题:“防溺水安全教育不能忽视”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