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05字,读完约13分钟
在青蒿素诞生宣传之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感染疟疾,疗效快,副作用小,出现廉价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未来我们将研究开发青蒿素,以论文为药,药物治病,使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
广西融安青蒿素凝固加工公司培育的蒿苗( 4月13日拍摄)崔博文拍摄
“中国神药”青蒿素至今仍是全球抗疟疾利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19年世界疟疾报告书》,年全球估计发生疟疾的病例为2.28亿例,其中40.5万人死亡,5岁以下儿童占死亡人数的67%。 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个百分点的整体死亡率和30个百分点的婴儿死亡率。
自从世卫组织2000年将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疾首选药物宣传世界以来,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其中约150万人幸免于死。
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屠优团队开展的抗疟疾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拯救一百万条生命
“你放过吗? ”在非洲,这经常是人们见面后互相询问的第一句话。
“钟摆”是人感染疟疾后的身体反应。 疟疾是由疟疾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由蚊子叮咬传递。 疟疾感染者间歇性发冷发热,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有可能被重要器官的供血破坏而死亡。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大顽固敌人。 和艾滋病、癌症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 由于疟疾原虫的发育依赖于特定的温度,所以在温带地区根除疟疾比较容易,但在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地区的热带、亚热带各国疟疾现在仍在肆虐。
青蒿素出现之前,人类对抗疟疾的第一武器是奎宁和氯喹,但20世纪60年代末疟疾原虫产生耐药性,氯喹和奎宁的药效减弱,疟疾发病率再次上升。
在青蒿素诞生和宣传之前,世界上每年约有4亿人感染疟疾,其中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感染和死者集中在贫穷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昂贵的以前就传来了抗疟疾药。
青蒿素的出现,给世界抗疟疾带来了新的希望——疗效快,副作用小,廉价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目前,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中心的联合疗法是全球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手段。
截至2005年,世界87个恶性疟疾流行国家中有79个国家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药物作为恶性疟疾治疗的一线药物。 仅2005年,世界疟疾流行国家公共和私立机构就接受了3.92亿青蒿素联合药物治疗,48个国家可以在社区为患者提供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青蒿素的发现给非洲带来了巨大利益,相关药物受到热烈欢迎。 在非洲防止疟疾事业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为近年来非洲人民特别是儿童、孕妇死亡率的降低做出了很大贡献。 ”。 感染过疟疾的WHO非洲区主任莫埃蒂亲自佩服青蒿素的治疗效果。
屠呦呦也发现了青蒿素和疟疾治疗中的作用,因此获得了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2019年度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介绍,屠呦呦研究了“治疗最具伤害性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每年为感染数百万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强力治疗的新方法”,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疾病方面取得的成果是不可估量的。
屠先生在工作中(拍摄资料照片)拍摄/本刊
原始创新引起了人类的进步
青蒿素是我国的原创科学技术。 青蒿素的研究历史体现了中国医学界的攻关、勇敢创新、再三不懈的科研精神。
20世纪60年代,世界面临着以前就被告知抗疟疾药失效的燃眉之急。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位于热带的越南是疟疾较多的地区。 越南领导人向我国请求援助。 因此,新型抗疟疾药物的开发成为我国紧急援助外的重要政治任务。
海对面的美国于1963年开始了花费巨大费用的抗疟疾药的研究开发计划。 到1972年为止筛选了21.4万种化合物,但没有结果。
我国从1964年开始军内抗疟疾药物的研究。 1967年5月23日,“523”——成立了聚集全国科研力量参与的抗疟疾药的研究开发合作项目。
1969年1月,39岁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学者屠佑接受了任务:作为课题组组长参加了“523”项目。
中国和世界抗疟疾史在这里翻开新的一页。
接手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研究历代医籍,访问老中医,制作了以640种中药为中心的《疟疾单验方集》。 他们最终决定其中有一些以中药为第一研究对象的蒿。
“握好蒿后,用水沾上2升污垢,榨汁,喝它。 ”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一直没有提高时,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这句话启发屠呦呦用低沸点的醚提取蒿。
1971年10月,191号蒿醚中性提取物的动物抗疟实验结果显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屠呦呦提取分子式c15h22o5的无色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1986年,青蒿素取得了前卫生部颁发的前一种新药证书。
1992年,对于青蒿素复发率高、水溶性差等缺点,屠优的团队又发明了二氢青蒿素的效果是前者的10倍抗疟疾升级版。
青蒿素的发现,以中国屠优为代表的老一代科研人员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面对危险受命,突破了困难的难关,最终取得了原始创新的伟大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认为,屠佑成功提取青蒿素是由于原始创新引起人类进步,为大师级做出了贡献。
2019年初,英国广播企业信息网“偶像”栏开始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屠呦呦与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数学家艾伦图灵一起进入科学行业候选人名单。 她是各行业28名入驻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给屠呦呦的介绍文中写道:“受古典启发,中国化学家屠呦呦发现了全新的抗疟疾药,为拯救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做出了贡献。”
青蒿素的研究表明,中国在疟疾原虫耐药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疟疾原虫类抗疟疾药物具有耐药性是当今世界抗疟疾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根据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各国的许多研究,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地,在对疟疾感染者进行青蒿素联合疗法的3天治疗过程中,疟疾原虫的去除速度减缓,产生对青蒿素的耐性。
经过三年多的科研攻防,屠呦呦团队在抗疟疾机制的研究、耐药性的原因、治疗手段的调整等方面终于取得了新的突破,最终找到了新的治疗对策方案。
2019年4月,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屠优团队就青蒿素耐药提出的治疗应对方案。 小组经过3年的研究发现,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期只有4~8小时,因此现在的抗药虫株学会通过改变生活周期、暂时进入休眠状态等方法,避免了高效的杀虫时间段。 另外,疟疾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抗疟疾处方药”也有明显的耐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无效。
据此,屠呦呦向小组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从3天疗法改为5天或7天疗法。 二是用青蒿素联合疗法更换已经出现耐药性的辅助剂。
由于青蒿素在抗疟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这种原始创新至今仍在吸引世界科学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研究者开发了迅速合成青蒿素的方法,可以更廉价、更高效、更环保地制造这种抗疟疾药。
2019年,美国基思保存地大学的研究者报告说,除了治疗疟疾外,青蒿素可能有助于治疗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耳聋。
今年年初,《科学》杂志出版了德国伯恩哈德·诺希特热带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成果,其指向是青蒿素的耐药性机制。
科学技术有助于发掘中医宝库
年获得诺奖的屠呦呦说:“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国际社会也赞同中国科学家集团。 与获奖相比,我很高兴以前被中医药启发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
青蒿素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对世界医药学的迅速发展的重要作用。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吉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优从中药中分离青蒿素,将其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从中国以前传来的中药也将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屠呦呦认为可以解剖青蒿素的原始创新过程,从中吸取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她认为如果用21世纪现代科学的观点、手段发掘中医药的宝库,就能挖掘出很多有益的东西。
佩德罗·阿隆索指出,屠优的团队在以前流传下来的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中医疗法不仅在中国,而且通过比较有效的治疗被很多国家接受。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介绍,中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疾病斗争中逐渐形成和迅速发展的医学科学。 其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统一。 “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是中医药第一创新的快速发展方向。 中医虽然古老,但理念不落后,技术落后,中医药的理论特征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可以产生独创的成果。 ”。
他认为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以中医思维、中医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服务,促进越来越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征证据的出现,促进健康产业与健康产品的迅速发展,促进现代语言的解释
张伯礼强调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是中医药创新的切入点。 世卫组织必须以开放的头脑接受以前传入的医药,以前传入的医药被世界广泛接受,依赖于疗效的肯定,而且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很重要,需要以循证医学的做法评价中医药的疗效 “中医药只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能说是证据。 中医药要走出去处理的是提供坚硬的循证医学证据说明中医药的疗效。 如果有,别担心国际市场打不开。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屠优等中国科学家发现抗疟疾药青蒿素是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对健康、疾病有不同的认知立场,但只要它们都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就不担心西方患者不接受中医。
2019年3月,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建设的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暴露成立。 是世界上第一个中医药行业的循证医学中心。
黄璐琦在成立仪式上说,如果能有机地结合循证医学和中医优势,转移到临床实践中,不仅能大幅度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还能向中医药学说明自身的医学价值,为世界科学体系提供舞台和机会。
新时代的代表队
屠氏的团队只有屠氏和两名化学科学研究者。 目前,当时抗疟疾新药研究课题组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一线科研人员41人,是中国青蒿素研究开发的名符其实的国家队。
“我们不能关门造车。 青蒿素的作用机制研究需要很大的合作思考”。 中国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廷良如是说。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福龙指出,目前屠优团队的科研人员不仅限于化学行业,还拓展到药理、生物医药研究等多个学科,形成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模式。
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依托中心,建立中医药领域内的第一个国家要点实验室,建立开放的抗疟疾及青蒿素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和展示窗口。
屠呦呦说:“青蒿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选为对人类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
据世卫组织《2019年世界疟疾报告》估计,全球疟疾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51亿和58.5万,年为2.28亿和40.5万。 8年来,疟疾病例和死亡人数仅减少9%和31%,证明青蒿素未来的诉求依然极高。
另外,许多行业的研究成果表明青蒿素有望在抗疟疾以外广泛应用。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的临床注意,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率分别超过90%和80%。 目前,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已经同意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临床试验。 如果试验顺利,新二氢青蒿素药片或2026年前后被批准上市。
科学研究表明,青蒿素对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过敏性疾病等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依然在寻找青蒿素起着多大的作用。 展望未来,在人们深入理解疾病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青蒿素的再利用研究,将推动青蒿素应用的持续开展。
年后,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已经发表论文68篇,申请了发明专利11项。 “未来,我们研究开发青蒿素,论文入药,药物治病,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屠佑说。
“艾比,现在到处都是。 春天的苗叶,到夏天的高度开三五尺,秋天后开细淡黄花……”宋代的药书《本草图经》中这样描写的中国“草”,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离开东方,继续着福泽世界的旅行。
将来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从古籍“活”下来,以期揭示中医宝库,增进人类福利,为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撰写新的华章。 (记者魏雨虹)
标题:““小草”青蒿惠泽世界”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