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6字,读完约3分钟

长沙新闻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刘诗平)天宝陂、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园围8日入选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迄今为止,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23处,成为有遗产的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灌溉效益最显着的国家。

这是入选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的天宝po(6月9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发(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提供图)

天宝po位于福建省福清市龙江中段,建于唐代天宝年间( 742-756年)。 天宝po水库体长216米,高约3.5米,其中150米负责修理从唐到明代的旧水库。 那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绝咸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着当地1.9万亩耕地。

这是被选为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的龙颈渠引洛古灌区( 12月1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发(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提供图)

龙颈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始建于史载汉武帝时,在隧道工程中首次被誉为“井渠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道,之后的引洛灌溉费相传,民国时期在龙颈水道建设罗惠水道,迅速发展。

这是被评为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的白沙溪三十六堰( 2019年3月13日拍摄,无人机照片)。 长沙新闻网发(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提供图)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 东汉时代首次修建了白沙堰,一百多年间相继修建了45公里、跨越水位落差168米的36个堰。 目前,21座老堰继续发挥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27.8万亩。

这是被评为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的桑园周围( 2019年10月3日拍摄,无人机照片)。 长沙新闻网发(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提供图)

桑园围建于北宋,地横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被北江、西江大堤包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础围水利工程,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水、水运等效益。 堤坝全长64.8公里,周围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立于自年,目的是整理世界灌溉文明快速发展的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总结以前流传的灌溉工程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的快速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被列入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的有来自印度、伊朗、日本、韩国和南非的10处灌溉工程。 现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到105处,分布在16个国家。

“至今的古代灌溉工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哲理,是我国水文化迅速发展的宝物,对现在灌溉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和启示价值。 》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长陈明忠认为,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灌溉工程,更能汲取古代人利用自然和人文科学造福当地人民群众的智慧,使灌溉工程迅速发展的功能

相关链接:

这些凭什么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国四处新当选为灌溉工程的获胜“绝技”

标题:“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