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0字,读完约4分钟

长沙新闻网济南12月14日电题:中国第一次出港返海实践在城市系上了生态“绿丝带”

长沙新闻网记者王凯

山东省日照市日前实施了中国第一个港口工业岸线出港回海、生态岸线修复维修项目,实现了“港、产、城、海”绿色、协调快速发展,一个生态“绿丝带”在城市黄金海岸线逐步展开。

港口城市的矛盾强调促使港口归还

山东港日照港于1986年开放,至今有两个大港区,68个生产性泊位,货物吞吐量超过4亿吨,是现代化综合性世界级的大港,也是中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能源港。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港口和市区已经成为一体,港口煤炭工作区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小时候出去玩,漂亮的鞋一回家就黑了。 一打开窗户地上就粘上了煤灰。 ”山东港湾建设集团的员工刘鲁说,自己从小就住在港口附近,曾经肮脏的环境使附近的居民不满。

另外,这个地区与当地有名的景区毗邻,城市的生态旅游岸线到此结束,极为不协调。

比较有效地处理港口、城堡迅速发展矛盾,年,日照市开始计划出港还海工程。 年6月,在财政部、原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中国“蓝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专家审查会上,日照退港返海项目以高票通过,被认定为中国第一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返海、生态岸线修复整治项目。 年11月26日,这个项目正式开工。

根据计划草案,日照港将石臼港区东作业区的10万吨级煤炭码头和煤炭作业区移动到远离城区的南作业区。 在这个过程中,日照港与有关部门合作,对解放的煤炭堆场和港口岸线实施环境整治修复,重建沙滩,将来使该地区成为当地居民的亲海景区,实现“退港还海,还民”。

目前该项目的主要工程初步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和空气体质量大幅度改善。 站在弧形灯塔的防波堤尽头,蓝色清澈的海水映衬着蓝天白云,海鸥不时掠过水面。 不远,长约2公里,占地46万平方米的人工沙滩就像“金缎”,与周围的灯塔景区协调,稀有的海洋生物也在这片海域频繁出现。

另外,煤炭作业区转移等工程进入尾声,在城市的黄金海岸线逐渐展开生态“绿丝带”。

环境保护技术资金大量的制约

据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日照港克服了环境保护、技术、资金等诸多困难。

日照市海洋快速发展局二级调查员朱景友说,重建沙滩时发生的浑水容易污染海洋环境。 另外,制作沙滩需要约450万立方米的沙子,从陆地上挖沙子会破坏生态环境。 技术问题也是摆在港人面前的难关。

日照市快速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唐仕升表示,除非有特别的做法,否则不能在日照这条平坦的海岸线上直接制作沙滩。

另外,这个项目的总预算约为150亿元,对日照港来说负担很重,钱来自哪里?

针对以上困难,项目建设负责人、日照港达管道输油有限企业副社长赵昌年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反复探讨,提出创新建设曲线状堤坝的方法建设沙滩,利用港内疏浚航线的砂土进行砂 另外,日照港创新开发了自动水帘式淋浴装置等10多项绿色环境保护新技术,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海洋环境。

为了处理融资难题,当地政府投入4亿元资金,使社会资本超过40亿元,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融资机制。 工程全部完成后,随着土地开发的上升,港口建设的收益逐渐提高,最终可以偿还所有的建设投资。

出港还海三大启示值得借鉴

专家说,日照实施的出港回海项目有三个启示。

第一,应加强港口出港回归海科技创新研究。 山东港湾建设集团经营管理室副主任胡小文说,中国应该从景观重建、海洋生态保护、港区迁移、港口转型等出港回海行业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港口开展这样的工程提供参考

第二,必须规划系统出港回海后的协调快速发展路径。 朱景友表示,中国必须按照系统计划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港回海后的港口变革、城市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绿色、协调快速发展、出港回海的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第三,必须加快我国港口绿色转型升级。 山东港湾建设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社长王建波表示,中国港口应该将绿色理念融入港湾变革,将港口快速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长期持续快速发展。

标题:“我国首例退港还海实践为城市系上生态“绿丝带””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