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08字,读完约14分钟

周智夫先生(资料照片)。 长沙新闻网发

长沙新闻网北京4月25日电题:不生锈忠诚的底色——追述不忘初心原谅党的北京卫戍区某停职所的周智夫

长沙新闻网记者李清华、樊永强、杨庆民

拥有75年党龄的94岁共产党员是走向生命最后一刻的政治意志——

“热烈祝贺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 这将使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得更快。

牢记入党和从军的初衷,报答党的恩情! 我今天完全是党给的。

那年战斗中和我一起受伤,荣幸地悼念牺牲的战友! ”。

这是为党和军队光辉事业献出一生的离休干部的最后一句话——

“关于我的寿终葬礼的处理都要简化,火化。 不打扰干休所的领导和孩子,不保存骨灰盒!

向党报恩,涌泉相报,向党交党费捡到2万元人民币,这笔钱由健在的老伴支付。

我希望有五个孩子,你们永远跟着党,用实际行动爱党爱国听党的话,听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的话! ”。

北京卫戍区某干休所离休干部周智夫,初心不忘以身作则,病重时一次性支付12万元党费,朴素的行动展现了老一代共产党的崇高精神领域,写下了革命军人永远不生锈的忠诚本色!

周智夫一生得到的荣誉章(年4月8日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张永进摄影

"一生一直与党同行,来世成为党的人. "

2018年1月20日是铭记在心的一天。

病床上的周智夫戴上氧气面罩,双手颤抖,接受组织送来的党费,收纳收据,含着眼泪。

手持印有党徽的红色证明书凝视了很久,周智夫兴奋地和次女周卫平庆祝。 “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没有任何担心了”。

晚年,被周智夫百病缠身:胃下垂、冠心病、双耳听力下降、严重骨质疏松症全身多处骨折……2016年以来的许多时间只能躺在床上静养。 他痛感自己的时间不多,必须完成大事。

“我要付党费。 ”。 2017年7月的一天,周智夫把照顾自己饮食生活的次女周卫平拉到病床上,礼貌地说。

女儿说:“爸爸,你不是一直在交往吗? ”吓了一跳。

“想支付特别的党费”周智夫的话并没有让家人感到意外。 虽然这种想法已经萌生很久了,但每次想起牺牲的战友,都会想到党和军队的恩情。 眼睛里总是充满泪水。

2017年11月1日,周智夫的遗言中写道:“报答党的话,涌泉相报”“交给党收党费2万元”。

战友们听到这件事,吃惊的是,老周孩子多,负担重,省了一辈子俭,家里生活扎实,临终却做了这样的大事,了不起!

点滴行动见忠诚,全心全意报答党的恩情。

“周老在危急关头自愿支付高额党费,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党对特殊感情的自然表现。 ”。 周智夫所在的休所政委姜东军说,他在行动中实践了老党员、老革命铁心党、一心一意追求党、终身承诺党的信仰。

周智夫出生在苏北革命老区,目睹了日本鬼子烧杀抢劫的悲惨情景,目睹了国民党拉差抓住丈夫的粗鲁行为,也目睹了党的领导人农民减薪减收,八路军流血奋斗鬼子的勇敢壮举。 19岁时,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伍走上革命道路,亲身经历了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从贫困困苦走向繁荣的全过程。

在革命战争时代,面对生死考验,他在忠于党的和平建设时期,面对各种诱惑,他的理想信念坚定如磐石。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智夫经常想起岁月,不忘党的恩情,总是担心为党尽更薄的力量。

“这一生一直和党走,下一代还会成为党人。 ”和父亲一起度过最后的时间,周卫平读了一点父亲,说:“他最后的想法是,在自己的年龄什么都做不了,剩下的时间也少,只能交点党费,所以下一代党费也要交。”

“父亲要表达的是革命最后的决心”周智夫的次子周卫民也是军人,“我们作为孩子,如果不做这件事,对不起他,对不起他永远跟着党听从党的心! ”。

周智夫在干休所的小花园里浏览报纸(年4月9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发(姜东军摄)

“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一生都会报答的”

老骏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到了晚年,心情壮烈。

干休所卫生所所长张杰军清楚地记得,在2016年8月一日的巡诊中,周智夫因腰椎骨折在家静养。

一到沙发上,周智夫就紧紧抓住他的手说:“我们的领土绝对不能被别人占领! ”。

兴奋地说,周智夫说:“如果再次发动战争,如果需要祖国,我就去战场。 你们年轻人也要自愿要求战斗! ”。

让90多岁的抗战老兵热血沸腾的是电视上播放的周边某个国家因岛的问题不断引起事件的情报。

“我的战友为祖国解放而牺牲。 他们都很年轻”周智夫沉痛的样子,“祖国所有的土地都是他们用血和生命交换的,我们一定要保护! ”。

“时刻想着不顾自身,殉国之急”,这是革命战士周智夫保护一生的信条。

周智夫左肩的凹陷处有弹孔,右肋深深凹陷,长约10厘米的伤疤,令人瞠目结舌。 这是战争留给老人的永久记忆。

在1946年4月的战斗中,当时的团支部书记周智夫受了重伤,子弹从他的左肩窝贯通到右肺,又进入了战友的小腿。

战友们不顾个人安危,一边和敌人拼命战斗,一边用担架治疗了七圈又一圈,终于从死神手中夺走了。

在这次战伤中,周智夫的右肺切除了约三分之二,右侧的第六根肋骨被切除,三等甲级障碍下降了。

真正让周智夫记住一生的不是自己的战伤,而是战友的牺牲。 “我活了下来,那一年17岁的战友因切断的伤口感染了,最后离开了。”

这么一想,周智夫总是泪流满面。 “当时的战争环境那么差,党没有丢下我。 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的家人。 ”。

“如果需要革命,我想把生命献给党”这个20世纪50年代周智夫在《自传》中写的话,是他从肺腑发出的火热的声音,也是他爱党徐国铠甲的誓言。

“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他一生都会报答的。 ”。 据伴娄淑珍介绍,受伤牺牲的17岁士兵和扛着他辗转治疗的战友,怀着周先生一生不离的想法,说:“报答党的救命之恩,成为了为这些无名战友做什么事件,向他支付高额党费的初衷。”

经历了战争考验的周智夫,知道和平的艰难,深爱着他流血奋斗的国家!

周智夫卧室的床头有女儿周卫华从香港为他带来的紫荆花音乐盒。 这是晚年躺在病床上时的“心爱”。

因为这个音乐盒可以随时播放国歌。

“每次音乐响起,他看起来都很高兴。 ”周卫华说,在父亲眼里,这是我们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1962年,周智夫(后排右一)在重庆炮校工作时,和家人拍照。 长沙新闻网发

"我走不动了,我想去听听党的声音. "

走进周智夫的卧室,看到的是窗边的书、报纸、杂志,几页信纸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本,床上有放大镜。

“放大镜、助听器和笔记本是周先生学习《三宝》。 ”娄淑珍说,为了听广播、上课学习,他专门分配了一万元以上的钱给助听器。 每当停职处的广播系统响起时,他总是让家人安静下来,把手放在耳朵上仔细听,害怕漏话。

有一次,周卫华看见父亲躺在床上辛苦地看报,伤心地说。 “你这么老了,在学习什么? ”。

“不看书、不看报的话,头脑会空左右。 ”周智夫说:“人不能越老越混乱。 越学习越要头脑清醒”。

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南北辗转的职业生涯,还有离婚30多年后,成为一生政务干部的周智夫,一直相信笃学党的创新理论。

超过1990年,他像往常一样听广播读新闻,最喜欢的文案是习主席系列的重要谈话,最喜欢的报纸是党报党刊,最喜欢的电视是《信息联播》和革命战争电影。

每次单位组织学习文件、政治教育、党课指导,周智夫都没有没落过。 他说:“过组织生活就像生活一样,要认真生活。”

这几年周智夫的骨质疏松症越来越严重,但身体的疾病并不妨碍他学习的热情。 “我走不动了,但我想听党的声音,学习党的精神”。

担任周智夫党支部书记的离休干部王清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老是我们老干部中年龄最高的,身体也不太好,每次上课都弯着腰,弯着弓,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支持下被送到了学习室。”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周智夫想听习主席的声音,看大会的盛况。 但是,由于很多骨折,他只是生病睡觉,所以他让家人带他去客厅,从头到尾听了练习主席的报告。

被党的理论高度认可,得到党的领导的真诚支持,坚定地执着于党的事业,周智夫一生坚守了共产党的信仰高地。

2016年5月在“二学一作”中集中学习教育课后假期,我想起姜东军至今还在叹息。

那天周智夫像往常一样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课,但身体比以前更弯曲了。

“周老,已经下课了,送去吧。 ”咨询结束后,姜东军发现周智夫没有离开,他们上前担忧地问。

“姜政委,我觉得身体越来越撑不住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党的课程教育。 ”。 周智夫骨折了,说今天特意留下来给你度假。

姜东军说:“一位老同志,得了重病也上了好几次课,身体受不了再休假,表现出多么强烈的党性! ”。

干部休息处每次上党的课,周智夫(前排右)都坐在第一排上课(去年6月8日拍摄)。 。 长沙新闻网发

"待遇好是组织给的,有标准也要节约. "

周智夫家在海淀区清河的一个干休所,2008年搬家,尽管面积没有达到,他一直很满意。

据干休所第一个政治委员会朱南璋介绍,1984年干休所成立之初,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同志不想搬家。

“我先搬家! ”周智夫最初站起来说:“组织分配的住宅,每平方米包含党的关怀。” 他还说服大家感谢组织,服从安排。

一楼卫生条件差,采光效果差,很多人不想要。 朱南璋找到了周智夫,他什么也没说就拿到了一楼的钥匙。

我马上就要搬家了。 朱政委员会又面带难色地咨询他。 “周先生,楼上有老同志的腿不方便。 看…”

理解朱政委的意思后,周智夫痛快地答应:“如果能为组织解除担心,我住在哪里都一样。”

参加革命以来,从东北到华东,从华东到西南,从西南到华北,周智夫多次跨省调动,经历了10多支部队的整编,20多次岗位的转变,总是率先扩大范围。

娄淑珍说:“周先生一生最喜欢的歌是‘毛主席士兵最听党的话,需要去哪里,辛苦在哪里’。”

随着职务的提高,周智夫给自己组织很多关怀、很多担心、很多色彩,对组织提出要求,减少条件,大致决定了不添麻烦的“三多三少”。 离休后,也没有向组织开口或伸出手来。

作为抗战时期的老干部,国家给了周智夫很好的生活保障,他说好,待遇好是党对老干部的关心,但我们不能着力。 住宅,药,车,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离婚多年来,他住在90平方米的公寓里,到2008年搬到了102平方米的经适房。

车上要求更严格。 2012年暑假,周智夫的孙女带着孩子来北京看望他。 期间,孩子感冒发烧需要去医院治疗,孙女背着爷爷需要车。 周智夫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 “我们家在私事上没用过公共汽车。 你这样违反了规则。 今后不要这样做。 否则我不会再来了! ”。 后来他自己付钱补了车费。

晚年,周智夫更严格地执行了待遇标准。 他每年实际的药费连标准的一半都没花。 他经常说“待遇是组织给的,即使有标准也要节约”。

2014年7月,周智夫的骨质疏松症恶化,连续发生了两次压缩性腰椎骨折。 按照医生的指示,卫生所购买了两种进口药。 看到药品的外包装和以前不一样,周智夫认真听了最后,知道“这是治疗药,符合规定”,所以安心采用了。

今年2月22日,周智夫的病情略有好转,对家人说:“在医院住了一天,会花很多钱。 让我们尽快回家。 ”。 女儿说不用个人的钱也可以,听到“公共的钱也不能随便花,必须更节约”就不高兴了。

“公贱,一点也不要占! 》实行公私分明的家训,周智夫有时近乎无情。

他经常向妻子说明,我们医疗保障标准不同,所以我的药你用不了。 一天晚上,我妻子的阿司匹林不见了,我和周智夫商量用药的时候,他认真地说:“我把药借给你,买药后马上还给我。”

面对困惑的周智夫说:“我的药是公费保障,但‘一个人做公费医疗,全家人不能免费吃药’。 他经常教育孩子。 “共产党照顾我们,我们占了更便宜的公共房屋,晚上睡不着觉。 ”。

“小事看精神,看边界,看政德。 ”停职处退休的老干部桂生说,艰苦奋斗暂时,困难易在一世,周智夫作为官员,退休休养,总是工作也不工作,有功劳也不工作,率先树立了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娄淑珍(左)和女儿一起整理周智夫得到的荣誉章(年4月8日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张永进摄影

"既不留金也不留银,只给子孙留下精神. "

在周智夫家,1960年代的立柜、70年代的木地板、80年代的折叠餐桌,今天是少有的简陋的陈设品,默默讲述着主人的一生勤俭。

周智夫的老伴一直不工作,几个孩子上班之前,家人都靠他的工资生活。 离婚后,待遇提高了,但他的生活依然简朴,家里没有追加高级电器、贵重的家具。

周智夫的日常支出很节约,花光所有的钱记录下来,翻阅他的账本,平均每月的支出只有几百元。 “勤俭节约是传家宝,我们必须为年轻人带个头。 ”。

“不留金、银,只留给子孙! ”与周智夫相濡以沫77年的娄淑珍说:“周先生一生没有为子孙获得任何金银财富,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世纪70年代,周智夫调到北京,这个时期,有些孩子是就业的年龄。 担任重要职位的周智夫没有因孩子的问题打过招呼。

两个儿子入伍,退役安置,三个女儿就业分配,插队去乡下,都靠个人努力。 最终,五个孩子分别在重庆、江西、江苏、北京四个地区定居生活。

“毛主席的权力很大吧? 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抗美援朝战场保卫国家,最后牺牲了。 ”。 周智夫总是用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教育孩子,“你们迟早要锻炼,饭自己吃,路自己走,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奋斗。 ”。

周智夫用语言教书,后辈们很嚣张,都在自己的奋斗事业中成功了,周智夫一家也成为了邻居羡慕的和平和谐的大家庭。

党的恩大于天! 周智夫是度过艰苦日子的“鬼门关”突飞猛进的人,我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全家人,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很久以前,他制定了家规:后代永远不会忘记党的恩情。

得知孙潘怡霖将在海外学习,他再三说:“你的根在中国,必须学习后向国家报告。”

今年年初,12万元特别党费交给组织后,周智夫向家人提出了最后的要求。 “不需要骨灰盒也不需要骨灰盒。 希望能和烟空气体一起飞到祖国空,落到祖国大地上,为农业迅速发展尽微薄之力”。

3月28日,周智夫突然去世,享年94岁。

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心,老人一生坚守的精神信仰,像春风化雨一样充满了世界!

返回首页

标题:“病重之际一次交纳12万元党费 周智夫:只给后代留精神”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