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3字,读完约3分钟
长沙新闻网台北6月24日主题:特写:台北文化地标另一个网民舍不得金石堂
长沙新闻网记者检阅表群
“惜别,珍重,再见! 》24日,台北文化地标之一的金石堂书店城中店迎来了营业的最后一天,很多台湾网民涌向店内,依依不舍。
具有34年历史的金石堂书店城店位于台北有名的书店街重庆南路,是很多台湾人熟悉的精神家园。 台湾网友“彦荏王”在社会交流网站上评论说:“小时候妈妈把我丢在这边的儿童读书区,每次离开她都会给我买几本书,喜欢阅读的习性应该是在那个时候培养的。”
金石堂成立于1982年,是台湾第二大连锁书店,创立时以书籍、服装、饮食等复合经营开创了行业风气,鼎盛时的分店数量达一百多家,现在只剩下30多家。
书店表示,由于租赁期满房东无法继续工作,城中店于24日晚上10点正式停业。 为了向很多网民告别,从23日上午10点开始举办“36小时不关门”的活动,发表了6本“500元(新台币)”的购书折扣,为很多作家、学者惋惜告别讲座,为网民举办最后的知识盛宴。
24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数百名网民上下三层楼,把面积有限的商店填满。 白发老人,背着书包的学生,带着孩子的父母来书店买书。 每层收银台前有十几个客人拿着书等着结账。 在书店门口的面板上,人们纷纷拍照,书店拿出的惜别纪念徽章也很受欢迎。 尽管离停业只有几个小时,但在3楼听讲座、喝咖啡的网民依然态度平静。
“我以前经常来金石堂书店。 那好像是我的老朋友。 现在走了。 我的心有点舍不得。 ”台北市民林先生说。
书店员工告诉记者,这几天客户的数量比平时多5倍,营业的最后两天一天的人数应该突破万人,高雄、花莲的书迷特意走在书店的最后一条路上。
作为台北人记忆的书店街,重庆南路是台湾正确的文化地标。 巴洛克风格的红砖洋馆见证了百年来台湾出版文化的兴衰沉浮,一脉相传。 但是,近年来,随着网民阅读习惯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台湾经济整体的不景气,本街也在衰退。
重庆南路书街促进会理事长、耕耘书业数十年的沈荣裕屈指对记者说。 这几年,很多书局结业,有书乡林、小书房、鸿儒堂、力行、新陆、建宏等,这次在金石堂,“你有多惨? ”。
促进会秘书长赵立雍说,租金高是书店关门的主要原因。
为了自助,重庆南路书街促进会这两年一直在进行面向青年的创意营销活动,包括印章的收集、动漫面板的发售、社会交流网站的多用、咖啡馆的增设等,向台北市政府申请了补助。 沈荣裕说,虽然本街剩下的书店降到了一位数,但在爱书的人眼里,这是台北人的精神家园,不能轻言放弃。
“书店在重庆南路已经30多年了,人生几十年了。 这么长的一天里有多少人出入和成长了? 有城里商店,我们相遇了。 我相信只要初学者不改变,总有一天我们会在街角再见面的。”担任城中店店长许丽辉说。
标题:“特写:台北文化地标再少一间 网民依依惜别金石堂”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