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98字,读完约10分钟
长沙新闻网北京8月2日电
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境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角度
一
1 .洞朗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亚东县,西邻印度锡金邦,南接不丹王国。 1890年,中国和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了中国西藏地方和锡金的边界。 根据该条约,洞朗地区位于分界线的中方,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 长期以来,中国边防部队和牧民在这个地区开展了巡逻和放牧活动。 现在洞朗地区和锡金边界是中印边界锡金段的一部分。
2 .年6月16日,中方在洞朗地区进行了道路施工。 6月18日,270多名印度边防部队携带武器,与两台推土机一起,在多卡拉山口越过锡金段边界线100米以上,进入中国境内阻碍中方道路工程活动,局势紧张。 印度边防部队在越境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00多人,2台推土机和3台帐篷的越境深度都达到了180米多。 到7月底,印度边防部队还有40多人和一台推土机非法滞留在中国领土上。
3 .事件发生后,中国边防部队在当地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 6月19日,中方通过外交途径紧急向印度方面提出严正谈判,对印度方面的非法越境行为表示强烈抗议和谴责,要求印度方面将打算越境的印度边防部队撤回到边界印度方面。 中海外交部、国防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在北京和新德里相继向印度提出了严正的谈判,强烈要求印度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立即撤出过境的边防部队。 中海外交部、国防部发言人多次公开表示,证明事实真相,表明中方角度,发表了印军过境的地图和现场照片(见附件一)。 。
二
4 .中印边界锡金段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以下简称《1890年条约》,见附件二)划定。 该条约第1款规定,“藏、哲界从布坦边界的支莫愤山到郭尔喀境,分哲属于梯子和近山南流诸小川,藏属于莫竹和近山北流诸小川,分水流之一以山顶为界”(注:支莫愤山即现在的吉姆马珍山)。 这一段的界线向条约明确地阐述,当地界线沿着岔路口前进,可以清楚地识别。
5 .新中国成立和印度独立后,两国政府继承了1890年条约和在此基础上明确的中印边界锡金段。 这反映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信、印度驻华大使馆给中海外交部的照会、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后提交给印刷者的文件中(见附件三)。 。 长期以来,中印两国都按照1890年条约明确的边界线实施管辖,但边界线的具体流程没有异议。 边界明确后,受国际法特别保护,不得侵犯。
6.6月18日以来,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过中印锡金段边界进入中国领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次事件发生在界线明确的界线地区,与过去双方边防部队在未边界地区发生的摩擦有本质区别。 印度边防部队越过既定边界,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违反1890年条约,违反《联合国宪章》,对国际法基本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的粗暴践踏,性质非常严重。
三
7 .事件发生以来,印度制造了各种“借口”为不法行为辩护,但有关说法是事实和法律没有根据的,完全不成立。
8 .中印边界锡金段已经划定,洞朗地区是中国领土。 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道路工程,目的是改善当地交通,使其完全合法化。 中国的道路工程活动没有越过界线,事先向印度通报,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善意。 印度边防部队公然越过双方承认的界线,入侵中国领土,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 这才是真正改变边界现状,严重破坏了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和平。
9 .印度为中国的道路工程活动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为自己的非法越境行为辩护。 联合国大会1974年12月14日通过的3314号决议规定,任何理由都不得以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其他性质上的理由为一国武装部队入侵或攻击另一国领土进行辩解。 越过以所谓“安全顾虑”为理由规定的界线进入邻国领土,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违反国际法的基本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不受任何主权国家的允许,不是中印两个邻国正常交往的道路。
10 .长期以来,印军在多卡拉山口及其邻近地区的分界线印度方面建设了道路等许多基础设施,在分界线上建设了碉堡等军事设施。 对此,中国在同一段分界线的中方只进行了很少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印度边防部队还试图阻碍中国边防部队沿着边界线正常巡逻,越境建设军事设施,但中国边防部队对此一再抗议,依法拆除了印军越境设施。 事实上,印度正在不断改变中印边界锡金段的现状,对中国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11.1890年条约规定,中印边界锡金段始于与不丹交界的吉姆马珍山。 这是中印边界锡金段的东端点,也是中国、印度和不丹的三国边界点。 这次印度边防部队过境的地方位于中印边界锡金段的边界线上,离吉姆马珍山约2000米多。 这次的事与三国的边界点问题无关。 印度应该尊重1890年条约及其明确的中印边界锡金段东端点,无权单方面变更既定的边界线及其东端点,不能以此为由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
12 .边界在国际法中具有稳定性和不可侵犯性。 1890年条约明确的中印边界锡金段持续有效,为中印双方坚持确认。 任何一方都要严格遵守,不可侵犯。 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议上正在讨论实现在锡金段边界处理边界问题的“早期收获”。 考虑到锡金段边界由1890年条约划定,由当时的中国和英国签署,中印应该以中国和印度的名义代替1890年条约缔结新的边界条约。 但这丝毫不影响中印边界锡金段既定边界的性质。
13 .洞朗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一直受中国比较有效的管辖,没有争议。 中国和不丹都是主权独立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谈判处理边界问题,迄今进行了24次边界会谈,达成了广泛共识。 两国没有正式划定边界,但双方对边境地区实施联合调查,对边境地区的现实状况和边界线方向有基本共识。 中边界问题是中、不两国的事件,与印度无关。 印度作为第三者,无权干涉中国边境谈判进程,也无权为不丹主张领土。 印度以不丹为借口入侵中国领土,不仅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是对不丹主权和独立的挑战。 中国和不丹是友好的邻国,中国一直尊重不丹的主权和独立。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不两国的边境地区一直维持和平。 中国想继续和不丹一起,不受外部干涉,通过谈判协商处理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
四
14 .事件发生以来,中国本着最大的善意,努力保持高度克制,通过外交途径和印度的信息表达来处理这次事件。 但是任何国家都不能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 中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 这次事件发生在边界线确定的中方,印度必须立即无条件越境的边防部队撤回到边界线印度方面。 这是处理这次事件的前提和基础。
15 .中印是两个最大的快速发展中国家。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迅速发展和与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致力于维护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和平。 中方敦促印度政府从两国关系大局和两国人民福祉出发,遵守1890年条约及其明确的中印既定边界,尊重中国领土主权,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上等国际法和基本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立即将过境的边防部队撤回边界印度方面, 这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当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附件一
图1 :印军过境点示意图长沙新闻网发
图2 :印军过境现场照片(1)长沙新闻网发
图3 :印军过境现场照片(二)长沙新闻网发
附件二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七日,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加尔各答。
为了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国大君主五印度大后帝,实愿固敦两国睦谊,永远弗换,另外,在最近的事故中,两国友谊有一些不协调之处,彼此想明确哲孟雄、西藏的边界,划定边界,使用昭久,大清国大 大英国特派团总理五印度政府大臣一等三式各宝星上院侯爵兰各自全权廉价行动的上谕学位公爵接受了校对,全部妥协,佩普顿后来列举了现在协议的条约八项。
第一项藏、哲界,从布坦边界的支莫愤山到郭尔卡界,分哲属于梯子和近山南流诸小川,藏属于莫竹和近山北流诸小川,分水流之一以山顶为界。
第二项哲孟雄认为英国一国保护知事,即内政外交应该专门由英国一国进行的这个部长及官员等,除了英国经理随行以外,不得与任何国家谈判。
第三项中,英两国互相以第一项规定的边界为基准,两国遵守,双方互不侵犯。
第四项藏,哲通商,就该如何获利方便,容后复议,任期互利。
第五项哲孟雄界内游牧的事,互相明确,情况明确后,再次预约进行协商。
第六项印,西藏官员为了公共汽车的谈判,怎么文往来,都互相说明,以后再协商别的订单。
第七款自本条款批准交换之日起,限六个月,中国驻藏大臣、英国印度执政大臣派遣各委员一人,稍后协商各节,与协商会议妥协。
第八项以上条款既定后,提交两国批准,条款在伦敦交换,互相执行,昭应遵守。
光绪于16年2月27日,即公元1890年3月17日,在孟腊城修复了中国、英语各4部,进行了画押。
附件三
1959年3月2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信
“印度保护国锡金和中国西藏地方的边界由1890年的英中专条约明确,1895年共同在地上划定。 ”。
二、1959年9月26日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信
“1890年的这项条约也揭示了锡金和西藏的边界。 这条线后来被标定在1895年。 因为关于锡金和西藏地区的边界,没有任何争端。 ”。
三、1960年2月12日印度驻华大使馆给中海外交部的照会
“中国政府知道印度政府、不丹和锡金所有人之间的特别条约关系。 因为这个印度政府欢迎中国照会中锡金和不丹解释一方和西藏是另一方的边界。 照会表示,锡金和中国西藏地方的边界早就正式划定了,地图上没有任何意见分歧,实践中也没有任何争议。 印度政府想补充说,这个边界在地面上也是标定的。 ”。
四、2006年5月10日印发者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业务小组会议上提交的非文件
“五、双方同意锡金段边界前往。 ”。
外交部发言人回答了记者关于中方发表印军非法越境角度文件的问题
标题:【财讯】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角度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