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99字,读完约11分钟

在宁乡子福镇珊瑚村种植基地,党员干部村民齐心协力种植芦笋苗。张钰

紫府镇珊瑚村种植基地芦笋长势良好,贫困家庭余光通(左一)正在给芦笋除草。张钰

在珊瑚村的钱穆花园苗圃,贫穷的袁锦秀(左一)和村民们一起工作。张钰

子福镇珊瑚村芦笋种植基地明年将进入高产期。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道路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2000年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在村里6100多人的1620户人家中,有235户660人办了卡...位于雪峰山残存矿脉的五牛山脚下的宁乡市子福镇珊瑚村,要摆脱贫困的“紧箍咒”并不容易。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但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早在2000年就成功上市了,同时也造就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珊瑚样本”。如今珊瑚村依托“合作社+企业+农民”的快速发展模式。预计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有望突破50万元,唱响农村振兴富民之歌。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我们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禀赋和区位特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扩大新的村级集体经济,并迅速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努力赢得消除贫困的斗争,促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子福镇党委书记罗继华说。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秋高气爽的季节,珊瑚村丰收,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村里到处都是种植和培育芦笋、种苗和水果的工业基地,扶贫车间的女工操作熟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经历了惊人的蝴蝶变化。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贫困的山村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以前是山路,车子根本进不去。现在它修好了水泥路,带来了财富!”在珊瑚果基地工作的一位村民指着水果基地对面的水泥路说:“帮张承包这大片山林,和村里一起建一个水果基地。村里和驻村队都在为上面争取。资金修路。”她口中的“”是张,也是珊瑚果实基地的负责人。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俗话说:致富先修路。

在珊瑚村,封闭的交通和落后的设施一直是制约快速发展和导致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自2000年以来,常驻团队和珊瑚村的两个委员会做出了精确的努力。长沙市民防办、长沙市监察局、长沙市妇联、宁乡农机局、宁乡交通局等配套单位和相关部门先后支持珊瑚村村级建设和扶贫资金1300多万元,村民也主动筹资筹劳,完成30多条村道50多公里硬化修复,基本实现水泥路到户;完成从白到黑的6公里村道;安装了400多盏路灯,村民聚居区基本实现了照明;高标准改造了大石魁大桥连接线,提升了出站流量;整治50个重点山塘,疏浚保护河道20公里;村民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村卫生所、广播室、图书馆已建成;珊瑚九年制学校和乡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通过一系列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庄面貌,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全村还投入30多万元,新增垃圾桶1000多套,垃圾车4辆,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新建了三种风格的651个化粪池,成立了13人的定期清洗队,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活环境。被评为宁乡市美丽乡村先进村、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同时,要处理好贫困户的“两保三保”问题。其中,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或者申请了危房改造或者修缮,使贫困人口的幸福指数一直在上升。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上世集团的贫困户余光明家就是一个例子。在此之前,他家住的是土砖房,大雨少雨。2006年,在负责人、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长沙市委主席王国海的关心和各部门的帮助下,新房子建成。今年,余光明的女儿大学毕业,即将就业。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今年7月,镇党委书记罗继华在走访贫困家庭谢时,发现他家的土砖厨房开裂存在诸多隐患。他迅速联系村干部商量处理,花了2万多元专项资金为自己家盖了一个新的砖房。看到70岁的贫困户曾霞的屋顶漏水,罗继华为自己支付了5000元,并请专业人士对屋顶进行翻新和防水。老人感动得连连说“谢谢”。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行业蓬勃发展,发展迅速,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喜人

工业扶贫是稳定扶贫的根本政策,农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土地。利用好土地资源的特点,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是珊瑚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和依托单位的积极支持下,支村两委和驻地工作队齐心协力,珊瑚村为民、为地反复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让村民在自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机会。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珊瑚村党支部书记谢勇军介绍说,驻地小组和支部村两个委员会一起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他们协商制定了三年计划、年度计划和每户帮扶措施,成立了水果、烟叶、水稻、油茶、种苗五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1300多亩土地,重点建设芦笋种植基地、珊瑚果业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药材种植基地,形成“合作社”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引进的60 kW光伏发电项目,使村集体经济真正从“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

在川门组芦笋种植基地,高档芦笋苗在大棚内生长良好,排列整齐,高、宽均匀。这个省重点工业扶贫项目的推出,主要归功于镇党委书记罗继华。

“基地总投资100万元。计划建设40个标准大棚,一年生产竹笋,两年产生经济效益,三年达到量产。”基地负责人表示,明年量产后,一个大棚可以实现年净收入7000元。通过这个芦笋种植项目,每年将有394户贫困户获得分红收入,分红期限为5年。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是不断优化调整、快速发展的各项产业项目,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突破,到2019年达到12万元。“光伏发电项目年经济效益8万多元,烟叶生产300多亩村级就业收入8万元,扶贫车间年均分红3万元,苗木基地地租3万元,水产养殖基地地租2万元……”长沙市派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卢鹏兵表示,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有望成为强势的村级集体经济。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村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今年,人均收入直接达到25000元

位于珊瑚村新后组的长沙钱穆园林有限公司苗木基地,新培育的红叶石楠、栀子花等小苗躲在黑色遮荫布搭建的低矮棚子里,十多名当地人已打包一批苗木,准备装车运往株洲销售。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在这里工作不太累。我一天有100块钱。我照顾家人,挣钱。我觉得很满足!”51岁的贫困户袁锦秀(音)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多年前在工作时受伤,不能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她是个大忙人,经常“搬家”到几个种养产业基地,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建一所新房子。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我很高兴能够为我的家乡尽一份力。"兴山电子配件业务部负责人杨海江坦言。2000年,当地村民杨海江毅然告别沿海发达地区,回到家乡建厂。他投资100多万注册成立了电子配件业务部。主要经营范围是电子产品的线材加工。产品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以“企业+会员”的商业模式,统一技能培训和岗位安排,促进周边贫困家庭妇女实现就业。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2019年4月,杨海江的工厂被授予宁乡市第一批“就业扶贫车间”。目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正在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抢占市场,他投资60多万元,与珊瑚村共同建设兴山电子零部件经营部,实现企业快速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双赢。目前有6户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工作,余就是其中之一。她今年已经拿到了一万多元的工资。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随着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壮大,珊瑚村还根据贫困户的需求为其定制扶贫的“菜单”,让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参与一个或几个行业,政府补贴生产价格,合作社和基地免费提供资源和技术,与贫困户签订单项合同。此外,21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了土地流转,21户贫困户参加了公益性岗位。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穷人积极参与劳动创造收入。7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股份和劳动力与合作社合作,98户种植烟叶。”珊瑚村扶贫专家、妇联主席傅碧良介绍,“四四走”产业扶贫项目包括养猪96户、养鸡12户、种植甜椒17户、参与芦笋种植基地120户(从事复合产业10户),村级产业帮扶覆盖率达到100%。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行业的带动下,珊瑚村人均芝麻开花净收入从2019年的4650元增加到2019年的2.3万元。据报道,今年最后四户九口人建立了脱贫档案,让全村人全面脱贫,预计每个村民平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帮助一线看到真实感受

他躺在医院里想着贫困家庭

他联系卢鹏兵的那天,他在医院。然而,当他谈到扶贫时,他在电话里的声音很大。他们有些人看起来不像刚做完手术的病人,但他们的话都是关心贫困户。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卢鹏兵介绍,珊瑚村是长沙市民防办和市妇联的联合扶贫村,他一直是村里的第三任一秘驻地援助。珊瑚村近年来的一些变化,可以用“蝴蝶变化”这个词来形容。目前,村上已成立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300多亩,主要建成芦笋种植、水产养殖、水果种植等基地,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农民”的快速发展模式。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子福镇珊瑚村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选择晒烟、水果、优质米、玫瑰、土鸡等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扶贫的主要方向,建立了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贫困户快速发展产业的支撑“菜单”。第二步,贫困户自己选择“点菜”。扶贫干部根据贫困家庭快速发展的意愿和能力,诱导贫困家庭选择自己的扶贫项目,根据家庭条件和实际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行业。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于光通,家住珊瑚村山塘组,是最早吃点菜的贫困户之一。余老汉76岁。夫妻两个都是老弱病残。他唯一的儿子患有精神抑郁症。他媳妇不在家,孙子还小。他的家庭既没有劳动力,也没有收入来源。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有鉴于此,扶贫小组鼓励余光通种植2亩烟叶,预计年收入1.2万元。而且,余光通在芦笋种植基地工作,尽自己的能力从事除草、浇水、施肥等农活。他一天赚120元,一年赚2万多元。另外还安排了一个卫生公益岗,一年能挣4000元。余光通感激地说:“没想到我老人家赚钱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的关心!”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这一年,面对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卢鹏兵带领村里的驻村小组和支村两委的干部一起赶赴一线,组织党员和志愿者成立联防联控小组,到家里做生意,说服村民取消各种红白喜事和集体聚餐,对湖北海归的健康进行监控。而且,为了防止疫情重归贫困,他围绕高质量扶贫的目标,重点关注就业扶贫和工业扶贫。8名贫困劳动力被安排到村级就业扶贫车间,为贫困家庭安排了24个公益性岗位。全村贫困户扶贫覆盖率达到100%。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脱贫振兴的典型话语

他用行动解释说“努力工作可以让你变得富有”[S2/]

谢华住在子福镇珊瑚村石光组。这位44岁的老人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整天在田里工作,或者在去工作地点的路上,脸上带着微笑。

谢华和卢月香有一子一女。早年夫妻都在广东工作,每天早起,但收入不高。2008年,儿子出生后生病,医药费10多万,导致家庭负债累累。考虑到家里有老人要赡养,孩子要由父母陪伴,谢华和妻子决定1998年回家种地。2000年,谢华佳被确定为特困户。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在乡镇党委、驻地队和配对干部的不断鼓励下,谢华夫妇逐渐改变了过去保守的观念,开始划拨土地种植烟叶、辣椒和优质大米,用勤劳的双手奋斗。2019年,他们成功脱贫脱帽。2019年,他们的收入超过10万元。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这么好的时代,只要你勤勤恳恳,就过不了好日子!”谢华高兴地说,今年,夫妇俩转让了几十亩地,种了5亩辣椒、2亩豆子、3亩西瓜,还养了池塘鱼、母猪、鸡、鸭和鹅。此外,他还办理了一笔5万元的无息扶贫贷款,准备耕种20亩山区种植油茶。“虽然我很忙,但我很满足于认为生活越来越好。”当谢华想到日子越来越有希望时,他的笑容更灿烂了。

[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最让谢华骄傲的是两个听话的孩子。谢华说,女儿已经毕业,目前在单位实习,儿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被送到宁乡市上初中,目前的学费负担可以承受。说到一对孩子,谢华嘴角的笑容加深了。“孩子们很听话,在家里帮了我很多。工作起来又快又好。希望孩子多读书,用知识切断贫穷的根源!”

标题:[本地]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1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