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2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发表了一篇署名评论文章,指出微信管理团队应主动承担起净化“朋友圈”的责任,清除频繁出现的涉嫌虚假宣传、欺诈和色情的广告,以及难以防范的第三方平台和外部链接。

新华社指责:“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文章认为,近年来,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加,很多人已经看中了微信带来的流量红利,并开始了利用社交工具作弊的想法。面对激增的转发、点击等营销产业链,微信平台和相关监管机构应警惕违法行为,及时介入,不应成为市场监管的死胡同。

新华社指责:“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微信的“朋友圈”大多是信誉较高的熟人,这给一些越轨者提供了“杀”他们的机会,甚至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欺诈作弊的机会。例如,有犯罪分子要求用户转发带有“三无产品”广告的“鸡汤”以牟取暴利,他们向广告商收取的费用是用户分享费的十倍;一些第三方公共号码承诺用户可以在大量广告后“免费接收商品”,但在收取远高于市场价格的“邮资”后,他们以极低的成本向用户发送劣质商品。

新华社指责:“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此外,测试小游戏、表扬礼物、做好事找亲戚、扫描代码发送电话账单、回复和交换礼物等“朋友圈”的各种营销内容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对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新华社指责:“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营销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对新广告模式和社交网络营销模式的监管相对滞后,管理的缺失和打击不力使得朋友圈的监管盲点逐渐增加。特别是,微信号的注册不需要实名认证,这使得犯罪分子不用担心他们的担忧。

新华社指责:“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对于“朋友圈”中频繁出现的涉嫌虚假宣传、欺诈和色情的广告,以及无法防范的第三方平台和外部链接,虽然微信有困难,但作为拥有6.5亿多用户的社交平台,微信管理团队应该主动承担起净化“朋友圈”的责任。

新华社指责:“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今年4月,微信发布了《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标准》,但目前对外部链接的管理主要是基于用户报告,远远不够。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技术监控手段和自我检查、自我纠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平台的监管能力应与其产品研发和推广齐头并进,确保“朋友圈”的生态环境,真正对用户负责。相关职能部门也要继续完善监控体系,加强监管,做到全覆盖、无缺口、无死角。一起调查和处理虚假和欺骗性的内容,绝不姑息和容忍,把“净土”还给“朋友圈”。

标题:新华社指责:“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