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86字,读完约2分钟
长沙新闻网南京1月17日电(记者陈席元)记者17日从南京大学开始,该校和中国科学院联合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支持下,将化石记录再现为生物进化的历史,制作古代海洋生物多样化曲线,其时间分辨率与国际相同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樊隈轩教授表示,了解生物进化的历史在认识人类自身的由来、未来进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物种大多已经灭绝,只有小部分作为化石留下来,不完整的化石链
樊隈轩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领导的团队收集并筛选了3112个地层剖面和11268个海洋化石种的26万个化石数据。 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支持下,团队自主开发了新算法,重建了约5.4亿至2.4亿年前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化曲线,其时间分辨率约为2.6万年,比国际同类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研究表明,前人采用的低分辨率时间尺度不能正确判断生物多样化的变化速度和模式,有可能掩盖突发性的重大事情和短时间的急剧变动。
新曲线更准确地再现了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三次生物灭绝事件和两次重大生物辐射事件的细微过程。 其中,2.52亿年前发生了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约80%的海洋生物在数万年内迅速灭绝,这一事件的发生与当时世界的迅速升温密切相关。 两次生物辐射分别发生在4.9亿年到4.7亿年前和3.4亿年到3亿年前,都与当时的全球变暖同步。
研究了大气二氧化碳含量、锶同位素、沉积物质总量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6种环境指标。 “初步分析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是与生物多样化长期相关的环境因素。 ”。 樊隈轩说,未来团队需要建立时间分辨率更高的环境因素曲线,识别各种环境指标和生物多样化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深入理解这些重大生物事项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认识当今地球生物多样化面临的挑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沈树忠说。 相关成果于17日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上发表。
标题:“南京大学绘制出远古海洋生物多样化新曲线”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