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1字,读完约6分钟

长沙新闻网西宁4月14日主题:情满玉树热心追梦——玉树414抗震救灾10周年快速发展振兴纪实

长沙新闻网记者陈凯,王大千,中央秀达珍

天河蜿蜒向东,春风掠过雪山,驶向巴塘草原。 十年后,再次进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时,曾经的山河坍塌的地方,在涅槃重生。 党旗映蓝天,藏式新楼参拜,商户如云,城市如画……。

回顾十年,玉树各族干部群众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委托,对口支援各方面力量在三江源合作,克服困难,重建家园,保护生态,在迅速发展的征兵中,创造了人类惊叹的“中国奇迹”。

新时期新玉树新生活

6月下雪,气温经常在0℃以下,进一步头痛哮喘,这里是很多人眼中的“生命禁飞区”,也是40万玉树的孩子的家。 年4月14日,7.1级地震使24万多人恐慌。

在震灾后的第一时间点,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制定了早期重建新房子的大计划,有序地推进了灾后复兴的各项事业。 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制约条件突出,生态要求高,基础设施脆弱的“世界难题”,青海省和全国各方面的支援力度汇集在一起,决心“重建3年超过20年”,创造了高寒地区的重建奇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萨呼腾町拍摄的震灾后重建的骚丛村格桑町( 3月30日拍摄,无人机照片)。 长沙新闻网记者张龙摄

十年来,巨大的变化固定了玉树迅速发展的底色。 市政计划先进部署,净水厂、污水解决厂和垃圾填埋场设备先进,呈现低碳生活的绿色。 在玉树都市报化服务平台上,“天眼”工程管理得很细致,市民是必应的,描绘了美好生活的蓝色。 比高楼还高,而且飘扬的国旗,处处反映着各族干部群众的心向着党中央,感谢奋斗的红色。

站在现代的山上拍新玉树“全景照片”,弯下河臂,把色彩鲜艳的藏式房子从两面的斜面扩展到山谷。 画面从远到近,车辆在四横十六纵的道路上不断流动。 穿藏服的老太太达瓦卓玛在广场上跳火锅庄,海归青年才仁露赛在西餐中调玛格丽特吧。 寓松扎西在街舞工作室依法扭曲,充满活力……新玉树作为康巴藏区宜居城堡的魅力随处可见。


保护生态战争的贫困惠及民生

另外,4月,在城内安家6年的多吉才仁回到了治多县立新乡叶青村,站在小山上,把“风马”散布在空上,为去世的好朋友祈祷。 他脚下的通天河以山势“画”出美丽的曲线,引入长江水系。

要感谢报国,就必须实践“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玉树,约10万群众像多吉才仁一样,抱着爱国热爱家乡的赤诚,彻底禁止牧离草原。 广大农牧民纷纷自主减少家畜养殖数量1.8万牧民加入生态管理队伍,保护“中华水塔”。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加吉女社区民族服饰加工厂,当地牧民索南看台缝制布饰( 4月3日拍摄)。 。 长沙新闻网记者张龙摄

高原环境残酷,玉树是青海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年,玉树准确识别贫困人口3.5万户11.24万人,占青海贫困人口的21.5%。

消灭贫困的号角高亢地响起,东西方合作的力量不断聚集。 对口支援玉树的北京市相继选出4名“造血”“扶智”干部,输送技术,传授经验,转变理念,为玉树产业的支援、准确消灭贫困等实行对口支援资金26.63亿元。 经过消除贫困的洗礼,玉树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从去年的2970元上升到2019年的5200元以上。

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二年级一班的求永藏加正在上课( 4月9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张宏祥摄

切断贫困,依靠教育。 “考大学,学西藏医学,像北京的专家一样,克服高原病、地方病。 ”。 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三年级的东周才旦依靠“15年免费教育”离开了治多县治加村,但和很多回乡就业的年轻人一样,他眼中的“前途”在后面的家乡。

十年来,玉树州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各类教育项目,最初升学率从32%提高到98%,学前入园率从3.5%提高到68%,彻底改变命运“异地办学”“异地办学”

集结力量再次奋起

分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干部是标杆。 在灾后恢复正常生活的背后,帐篷社区的25个临时党支部和1000多面党旗是大众的“主心骨”。 重建和拆除中征地,用多头对接群众意志,基层干部用汗水解开群众的“心结”。 在玉树各项事业的优质快速发展中,党员干部冲上了第一线,成为大众的“先锋队”。

感谢和奋起是玉树聚集各族群众力量的精神支点。

年,村子“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之日,昂拉亲自送来了刻了三个多月的党徽。 他是杂多县萨呼腾镇骚丛村的马尼石匠,“玉树变化这么大,离不开党的领导人。 这是我对党的感觉! ”。

在2019年初玉树雪灾、受灾轻微的称号多县清水河町文措村,党支部书记白尔召集了31名党员开会,将本村30万亩草场借给了被大雪复盖的相邻两个村子。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止战中,玉树州反复“党员多走动,群众不怎么外出”,严格执行联合防卫联合控制、群防群治措施,构建了防疫“红色要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八一医院医生索南永吉在门诊值班( 3月28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张龙摄

超过十年,玉树变革迅速发展,各族干部群众有“永远与党同去”、“永远与祖国同在”的精神信念。

十年的巨大变化是“大爱同心,坚韧,挑战极限,感激不尽”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强烈指导下,玉树各民族的孩子们继续做梦,继续写壮丽的篇章。

相关链接:

三江之源见证中国奇迹——玉树地震十周年之际写的

玉树,涅槃重生的“光明天路”

新华时评:浴火再生玉树临风

标题:“情满玉树 奋进逐梦——玉树4·14抗震救灾10周年快速发展振兴纪实”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