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0字,读完约4分钟

长沙新闻网乌鲁木齐4月15日电(记者于涛)虽然是广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却是汹涌的叶尔羌河。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家乡在这片狭窄的绿洲上繁殖生活。

多长时间了,这里的人们望着戈壁沙漠的黄沙,渴望着有一条通向沙海对面的康庄大街。 那条路不仅能带来脚下的通道,还能带来融入外界的期待。

“过去的路都是老百姓踩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县交通运输局的孙新成退休干部苦笑着回忆起过去的土路。 麦盖提县气候干燥,沙漠广阔,路上的浮土很深。 “一踏入就露出小腿肚子。 木偶掉在地上也找不到”。

县城东边是沙漠,西边是叶尔羌河。 河里没有桥的时候,每隔夏秋洪水期,全县和外面的交通运输几乎中断了。 55岁的农民艾合买提·托和平提一直住在河边。 据说那时,为了过河每年翻船、人员伤亡是常见的事件。

“除了出差以外,几乎没有人去市里”孙新成说,那时去喀什市通常是找运输工具,坐那辆旧的解放和卡车,“客船混装”过了13个小时,下车时从头到脚都是黄土,只有牙齿是白色的。

交通堵塞,设备运不出去,产品运不出去。 县“重工业”是小麦脱粒场、棉花种植厂。 农民家的杏子、枣再甜,也只能在田地周围的几个市场“转”。

1985年,作为县首任高中毕业去乌鲁木齐读书的专科生,孙新成在上学的路上第一次看到了沥青之路。 “感觉那么平坦,那么宽敞,路面闪闪发光,什么话都不为过。 ”。 孙新成说,现在回想起来,它的路面不到10米宽,也就是现在乡下沥青道路的水平。

1988年,从学成回来的孙新成回到县交通部门工作,刚上班,他就迎来了家乡最大的交通工程项目叶尔羌河大桥。 “从测量设计到施工,我参加了整个过程,大桥投资了3800万元,1991年那是天文数字。 ”。

建于1991年的叶尔羌河大桥( 4月11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于涛摄

孙新成说,建桥那天,桥头飘着彩旗,横跨900多米长的河流的桥挤满了人。 艾迪·托图蒂说,当时自己和妻子在桥上走了三四个来回也不觉得累,“有人蹲下摸桥面,嘴里说着新词——沥青路”。

大桥通过,和外面相连,麦盖提县已经不是“口袋底”了。 公共汽车和卡车多了,艾合买提·托乎回忆道,那几年很多商店和酒店开业,街上姑娘们穿的裙子的图案增加了,“高楼也开始建设,大桥开通,县城好像变高了”。

对孙新成等人来说,桥梁开通是第一步。 接着,全县开始了大规模的道路建设。 “没有必要普及。 说到公路工程,农民们积极参加。 ”。 孙新成说,道路模型的板材是农民木匠自己做的,修理路基时几乎全村的老小齐都出征了。 另外,由于麦盖提县的周围是沙漠,因此修理路基的砂砾材料要采购到周边县进行搬运。 “铺一立方米碎石要25元。 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72元。 老百姓开玩笑说,一袋麦子换一袋石头。 即使如此,道路工程也没有中断过”。

进入新世纪,现代化道路建设机械到来,道路工程也进入了高峰。 退休的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阿力木巴拉蒂说:“县道、省道、国道、高速公路,每年都有新的项目,逐年加快。”

这是麦盖提县境内的高速公路( 4月11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于涛摄

党的十八大以后,麦盖提县全面融入新疆高速公路网,离县城2小时左右就能到市。 消灭贫困之战爆发后,全县基本实现了村通沥青路,说:“现在的首要事业是在农民家门口修路。” 孙新成说。

路过,收益最高的是农民。 刚摘下来的桃子、甜瓜和葡萄一登上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就能送到最近的机场。 孙新成说:“晚上带早上摘的瓜果去北京、上海居民的餐桌已经不是梦想了。”

目前,麦盖提县已经建成了两个工业园区,涵盖特色农业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电力、新能源等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 这里的很多产品已经踏上高速公路走向全国,走向欧亚市场。 现在艾合购提·托乎提交给了村里的合作社田地,自己和恋人在工业园区的水果加工厂找工作,实现了消除贫困,两个孩子也在喀什市稳定就业。 他说“全家人都在赚钱,日子越来越有前途”。

现在孙新成参加建设的那座叶尔羌河大桥已经被宽阔的高速公路新桥取代,走旧桥的人、过桥的车越来越少。 但是退休的他经常来周围,摸摸扶手,看河水。 他说:“在家乡做了半辈子的路,值得。”

标题:“记者手记:那人 那路 那沙漠”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