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06字,读完约16分钟

蒙古马。 记者贾立君摄

一半深度的大池塘南岸,蒙古马举着鬃毛赶到,扬起了几个高高的水花。 在池北岸的中间,几个摄影者紧张地按下照相机的快门,记录了美丽的瞬间。 照相机嘎吱嘎吱的连拍声不停,马群“兵分左右”像闪电一样从他们身边掠过,奔向广阔的草原。

内蒙古锡林郭尔盟凤凰马场的这个壮观场面,多年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友。 奔腾的马群像蛟龙水,让人联想到铁马的金戈时代。

铁金戈

马是地球上的老物种。 我国发现最早的马化石内蒙古锡林郭联赛苏尼特左旗戈壁安那匹马,距今1000万年前。 索尼托岩画记载了4000多年前人们驯化马的场景。

野马被驯化后,参与人类活动,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程伴随着推开山的马蹄声。

在冷兵器时代,马是今天的汽车、列车和飞机,是最强大的交通运输工具。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原来为周王朝提供马的秦始皇的祖先,凭借当时的战术资源“马”席卷富裕的国家,席卷六国,构筑了中国统一的结构。

我们还看到了依靠历代马的特征,南征北战,疆拓土,很多重要人物,重大事情和马有关。 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一代傲慢的成吉思汗,都是马背英雄。 特别是“以弓马之利天下”的元朝,马在军事上的应用达到了顶峰。

根据历史书,蒙古族曾是为辽、金提供貂皮的狩猎部落,但金为了招募越来越多的骑兵,武装这些猎人,授予“百夫长”、“千夫长”称号,支持他们继续兼任其他部落。 与先秦崛起相似,蒙古骑兵迅速成长,后来席卷欧亚大陆,马多瑙河,箭指向北部湾,最终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帝国。 我无法想象创造了这个神话般历史的成吉思汗只有十万名士兵。 今天是可以在大体育场容纳的部队。 但是,他们是骑兵,有马帮忙,像老虎一样加翼,“十万人的军队”成为了当时最强的军备。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尔盟正青旗金莲川草原上静静地躺着的元都遗迹,无声地述说着700年前世界大城市的繁荣。 “御天门前诏书,如宿场马如飞大都。 九州四海服训,万年天子固皇图》这描绘了元诗皇帝在都城发布诏书的情况。 这里是四通八达的驿站,连接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以“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推进中国北方建设和世界商贸的迅速发展,甚至是忽必烈下令发行的纸币,世界金属货币的重量

那么,成就帝国大业,测量世界版图的蒙古马是什么样的马呢?

生物学界将自古以来生活在蒙古高原的马与蒙古马统一命名。 其家族中有乌珠穆沁马、乌审马、百周余铁蹄马、科尔沁马等等分支。 每个分支点都生活在北纬40度到50度之间,因此产生了“一方水土养一方马”的共同特征:体格不大,身体粗,四肢结实,头大,肌腱发达。 毛发浓密,不怕冷,耐力强,适合长途袭击。 被驯服的蒙古马在战场上毫不惊讶,每小时能走60公里以上的路,自古以来就是良好的军马。

史载,成吉思汗在西征时,经常以蒙古马惊人的速度和耐力获胜。 1219年9月,大将哲别攻击荷马国的虚假回答刺城时,城坚未破。 哲别率部后退了五百里。 几天后的晚上,哲别突然下令进攻,部队第二天早上守备队没有准备好,一举摧毁了城市。

蒙古马性质坚韧,不择食物,可以挖冰雪啃干草,在严峻的环境下站着睡觉,体力恢复很快。 在“千里疾风万里霞,赶不上蒙古铁蹄马”牧场、寻找水、踩冰、拓宽领土的过程中,只要接到指令,就不怕,马争先恐后,勇敢前进。 难怪蒙古军队能“兵马先动,粮食后进”。

人马的情深

在漫长的苦难中,“马背民族”和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蒙古人眼里,马是“不会说话的朋友”,“离不开”这个词是对马的深深的爱。

雪白的马冲出跑道,在马背上,米特布的老人仰着身子,左手举起缰绳,右手挥鞭,瞬间超过旁边青年骑手的黑马获胜。 这是内蒙古乌审旗巴音陶勒盖盖亚(村)赛马会的镜头。 这位有名的驯兽师老骑手今年77岁了,依然活跃在大小比赛中。

米特夫说,“马聪明,通晓人性”。 他总是忘不了枣红色的马。 1978年春天,作为生产队拖拉机司机的他,被委托修理了15公里以外的邻村的柴油机。 对方表示感谢,送了他很多酒。 日落的时候他骑马回家,刮着冷风,不知不觉喝醉了从马上摔了下来。 半夜结冰醒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以为马迷路了,赶到不远的家租住了。 第二天早上去找马,马正在喝醉的旁边的沙坑里吃草。 沙梁上留下了九匹马的痕迹。 "它一晚上回了四次,一直在那里等着. "

米特老人记得很清楚。 那匹马是他用75元买的,当时很瘦,和他的奶牛一样大,村民嘲笑着。 到家了,马驹病了,他用被子捂住身子,让兽医看了一个多月才好。 “那时不太好吃,所以人吃了玉米片,也喂了它。 ”2岁时身体还很虚弱,开始用毛毡代替马鞍训练,但没想到3岁就能参加比赛。 在各种赛马会上总是第一名。

“再也没骑过那么快的马”的老人说,虽然个子很小,但一跑就有“推背的感觉”。 他认为那是马对他的感谢和回报。 遗憾的是,1986年忙于生活,是当时的“天价”——1300元买的。 再也没见过,“不想说,伤心”说到这里,老人站起来径直走了。

“爱马是骨子里的东西”该加查牧民吉吉扎布说,每次米特布谈到那匹马,总是后悔不已。 指蒙古族的马“阿米德额尔德尼”,在中文中是指“活着的财宝”,把马当亲戚一样对待。 培养“拴马驹,驯服2岁”“全部从人偶中抓住”的各种技能。 另外,好好剪马鬃,修理马尾,“梳理”,系上精致的笼头,系上美丽的马鞍。 马出汗的时候,用刀片把全身的马汗刮掉,让马舒筋变好,活血。 “打人不打脸,打马不打头”。 再也不听话的马,主人也讨厌打它的头。

内蒙古蒙古人不吃马肉,还给马“养老死”。 吉吉扎布家乡的乌审马是蒙古马中的优秀类群,善出名,通常寿命20多岁,他家最长寿的马活了32岁。 那匹马1983年从生产队回家时10岁了,快20岁时家人不按照惯例工作“功臣”,放在草原上吃草。 2005年,终于在草场,全家人悲伤,用台车拉到高处举行仪式。 听了详细情况,今年58岁的锯齿从眼角流着眼泪……

吉吉扎布高中毕业后,担任过生产队长、嘎嘎党支部书记31年。 5年前退出村干部职位,养马成了“本职工作”。 到目前为止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照顾马,他“不得不补充这门课”。

“我小时候有一个魔法摇篮,那是一个雕花马鞍,和我一起度过金色的童年……马背给了我草原的胸部,马背给了我牧羊人的勇敢……”。 唱蒙古人的旧记忆,伴随着马的一代,唱着惋惜的心情。

“现在养马,完全是一种情结。 ”吉扎布说,曾经养马是为了代步,骑行李,现在公路四通八达,家家有车,进入沙坑追牛羊也先采用摩托车,与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马退出了“劳动舞台”。 但是养马是很久以前传下来的,他家有八匹马,其中两匹常年用于赛马。 加沙的赛马会有周战、月战、季战、年度战,城镇、旗帜每年也举行多场比赛。 "非常热闹,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满足养马的兴趣. "

家里有小型装载机、拖拉机、轿车,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吉格扎布,收集了很多马鞍、镫等工具。 他说自己是加沙第一个买摩托车的人,现在决心成为当地第一个建造蒙古马文化博物馆的牧民。 他必须投入200万元以上建立会场主体的框架,继承马文化。

马打先锋

像米特布、吉布一样爱马的人,内蒙古各地数不胜数。 据专家介绍,这是由于“人马情缘”“人马合一”的基础用途,马成了蒙古族人的精神象征和感情寄托。 “吃苦不前”的“蒙古马精神”已经成为当地各族人民生存哲学和奋斗的源泉。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认为,蒙古马耐心、勇往直前、忠于职务、甘于献身的突出特点,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的高尚品格,已经与大草原人民的情操融为一体。

“不管路途多远,负担多重,我都会在战场、田地、竞技场静静地流汗。 ”现实中,军队的相互作用,事物和我两个环境,都可以生动地解释“蒙古马精神”。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打着黄旗的民族英雄裕谦率领镇海守军面对英国侵略者,大批无势殉国,但留下了“与镇海同在”的豪言壮语。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亲王僧格林沁指挥包括蒙古马队在内的大沽口守军痛击英法联军,震撼世界,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党组织领导了规模较大的“反清丈”斗争,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共产党的影响,百灵庙起义爆发了。 抗日战争,大青山游击队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酷似“骏马腾飞”的土地——新中国诞生前两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保卫祖国北疆、全国56个民族大团结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解放战争期间,内蒙古骑兵依靠蒙古马,浴血奋斗,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泽东到达陕北后,骑着的蒙古马,从战火纷飞的山谷,到解放全中国的阳关大街安全护卫主人,从山河破碎的旧中国背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1947年初,陕北高原依然沉睡在漫长的冬日里,延安保卫战的炮火持续不断。 塞外,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试验田”空,春雷横扫,开出红花——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宣布成立。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前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历史拉开了美好的序幕。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内蒙古这匹名为“骡马”的马带头,为全国的解放开拓疆。 新中国成立后,这匹“骏马”没有前进,而是埋头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拉车。

在共和国百废待兴之际,内蒙古依靠白云鄂博铁矿及其世界储量第一的稀土资源,在国家“十五”期间承担了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中的包钢和两个武器制造厂等6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将钢铁、钢轨等国防产品

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蒙古大力发展畜牧业、木材加工业,向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木材、牛羊肉制品。 为了国家航空空事业,最西端的阿拉善联合额济纳旗政府和数万名大众三次搬迁,没有抱怨。 人们感叹内蒙古人最大的优势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大局出发,不依靠,自力更生,默默无闻,甘于献身。

新世纪初,内蒙古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禁牧、轮牧政策,减少家畜养殖数量的京津风沙源进行管理,在各大沙漠、沙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作为中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30万林业工人每年收集斧头

曾经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70年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谐发展迅速,像蒙古马群一样保持着草原的壮美。 目前,库布的治沙模式已成为世界榜样,京津北缘“大沙盆”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恶化状况逆转,毛乌素沙地几乎消失,天蓝色云白、山青水绿成为“马布局”的主要色调。

万马奔腾

“两眼乌黑,四蹄乌黑,全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各器官不得有伤口、伤疤。 》成吉思汗陵选择“神马”的标准。

内蒙古市成吉思汗陵丰茂草场,有神秘的白马,一年四季在草原上自由奔跑,只有每年农历3月21日春节的大典,被带去朝圣。

根据文献记载,成吉思汗用白马鲜奶牺牲苍天,将白马册封为“长生天神骏”,命名为“温都根查干”,在中文中是“圆白骏”的意思。 被认为是草原吉祥福禄祈祷、发迹振兴的象征。 800多年来,“神马”以守陵的达尔维茨人脱胎换骨的形式传承下来,但白马逐渐老化时,从容貌特征相似的2岁白马中选择顶替,通常每30年被认定一次。

蒙古马毛色多骞、青、黑、栗,白色少。 蒙古族的崇尚白色往往把白色和云雾、丰富的、智慧、忠诚、幸运等联系在一起。 例如,白色哈达、乳食品和蒙古长袍被认为是神圣的象征和礼仪之首。 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宠爱白马,有大量的白马群,即使王公贵族遇到白马群,也不经过马群,当场等待马群通过或绕行。

白马享有尊贵的地位,是蒙古马中的珍品。 要看到白马群,必须来到锡林郭尔盟乌珠穆沁草原。 研究表明,乌珠穆沁白马是蒙古马白马的后代。

“乌珠穆沁”是蒙古语,意思是摘葡萄的人。 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于13世纪住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但移居到17世纪中叶定居。 据说乌珠穆沁人从阿尔泰山向东移动,与保卫家乡的人告别时,身着白袍子,骑着白马,约定日后见面。

年,西乌珠穆沁旗被中国马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之乡”。 保护白马品种宝贵的遗传资源,该旗年在旗府所在地西北97公里的高山草原上建立了乌珠穆沁白马繁殖基地。

起伏的群山,牧草丰富的尺子,像厚厚的绿色地毯一样铺在天边。 白马群从这座山顶追到那座山顶,跳得像白缎一样。 其他几匹白马停下来看远处,或者像玉树一样低头觅食。 占地1.8万亩的乌珠穆沁白马繁殖基地,分散180多匹白马,每年生产80匹高质量马驹,提供给周边牧户,周边25名白马核心群牧户每年生产近千匹马驹,可提供给其他养殖户。 这样繁殖,西乌珠穆沁旗的白马已经从去年的3157匹增加到现在的6400匹以上,养殖户达345户。

乌兰哈拉加苏木(乡)巴手宝力量格加萨(村)牧民色登吉日木德家,是西乌珠穆沁旗白马养殖大户之一,现白马110匹。 今年74岁的色登吉日木德年轻时是生产队的养马人,1983年草场承包给家里分配家畜时,原来他家只分成一匹马,但喜欢白马的他代替牛和羊回了五匹母马,为了下马驹。 虽然很多年没养马赚钱了,但他一直在坚持。 2005年,儿子哈斯巴托在附近的牧民成立了白马协会,开始卖马奶。 后来政府提倡马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孙子在家,孙子三代养马,大学毕业的孙子在城市经营马奶店,一家销售马驹、马奶,年收入五六十万元。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养马大国,明代东从承德、西到宁夏,都是牧马地,宣化、大同等地设有马市,每年互市定额为3.4万只。 清朝在察哈尔设有左右两翼牧场和两处御马场,全盛时期饲养了10多万匹马。

几百年来,蒙古马已经分布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农村。 据统计,机械化以前,全国70%的农业用马是蒙古马。 内蒙古马的养殖在1975年达到最高峰,全区马数为239万匹。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牧民实现了定居生活,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机械化程度,内蒙古马的养殖数量急剧减少,到2000年左右,优良品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2006年,蒙古马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单》,成为全国首次发布的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

近年来,通过在内蒙古迅速发展马产业、构建马文化、弘扬“蒙古马精神”,全区马养殖数量从2007年的69.7万头增加到现在的93.5万头,建立了许多蒙古马原种的保种基地。 马术、赛马、休闲骑马、运动马等现代马业兴起,蒙古马成为内蒙古第三产业的活跃因素。 其中,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大型实景剧《千古马赞》、凤凰马场摄影活动等成为马文化知名企业品牌。 7月18日,为期50天的“中国内蒙古马赛及第七届内蒙古马术节”在“中国马都”核心区锡林浩特市开幕。 然后,从8月到10月,自治区举办了“网上内蒙古马赛”,各联合市结合“马背上内蒙古主题旅行”活动在当地展开比赛,网上交流,探索文旅融合和马产业优质快速发展的新路径,

马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有力的“助手”,200多年前人们计算蒸汽机电力的是“马力”单位。

即使现在,我们也把大街称为“道路”。 这是历史的印记。 曾经,马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先驱,是文明进步的基础。 2100多年前的秦直道,距咸阳北上700多公里,通向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市九原区,曾经的斥责风云淹没在历史红尘中,但隐约可见《车同轨,书同文》的大统一之势。

今天,当你表示你能马上赶到或马上执行事务时,经常用“马上”这个词来约定。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骑马是多么快的姿态? 在我们以前传下来的思考中,“快人快马”才能“马成功”。

夏天的内蒙古,牛羊散落在碧草之间,万马充斥草原,生机无限。

“几千年来,我们的前人从牧马、驯鹿开始,不断发掘马的优秀发表。 就是找到人类和马共享的优良品质。 ”。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篇说:“蒙古马精神,本质上是奋斗者的精神。” (记者贾立君)

标题:“蒙古马的世纪回归”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