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0字,读完约3分钟

长沙新闻网上海9月19日电(王兆雯)今天由上海市科学协会、上海市委推进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在上海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全面决定小康,实践科学技术为人民”,活动以提高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科学技术志愿者服务等要点为中心,科普宴会直接送到市民身边,人们的美好生活

科技志愿者活动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活动现场,上海市科学协会向科学传达专家和团队发出了聘书。 他们中,有人积极参加和鼓励团队各种科普活动,也有人致力于科学和艺术的融合,通过沙龙、讲座、展览会等方法与科技界专家交流与合作……这些专业、高效、组织化的志愿者

万个人心中有一万江南,江南是诗,江南是画,江南更是梦。 随着悠扬的琴声,“心灵江南”科学与艺术对话的专业活动拉开帷幕,院士与艺术家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四章,很棒。 文艺演出和科学采访合二为一,相辅相成。

第一章“画船听雨眠”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上海中国画院院长陈翔带来了共享,论述了他们从天空看到的土地和画家眼中看到的世界。 王建宇介绍了科学技术人员用光电设备从卫星上拍摄,为地球,为上海画画。 他说,从1985年到1985年变化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上海的绿色更多,生态环境发展迅速。 相对于江南绘画,陈翔认为江南园林独秀天下体现了江南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 画与江南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即使在繁华的城市,人们也在追求与自然的联系。

江南是地肥水美地方,莲作为水生植物,是中国古典文人非常爱描写的植物对象。 第二章《江南可采莲》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方笑一起带来了科普解说,莲的生长环境和古人诗中常见的其他植物,如蒿、竹、葭等 科学是严格的,文人是感性的,两者的结合经常使火花碰撞,给我们很多启发。

随着京剧《梨花赞》的优美旋律,活动进入了第三章“春水上天碧”。 本章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苏纪兰,著名指挥家曹鹏携手走向舞台。 两个科学家、艺术家共180岁,他们有海洋通常的渊博知识和海洋通常的热情。 苏纪兰简要介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一些变化,曹鹏分享了用音乐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故事,分析了音乐与科学的关系。

与大海的汹涌不同,江南有广阔的温柔也有涌出的热情。 第四章《能不记忆江南》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沈文庆、上海纽约大学名誉校长俞立中、著名作曲家陈刚一起讲述了自己内心的江南。 作为江南人,沈文庆认为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传承、创新现代,不仅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而且有非常重要的人文生态。 提到生态环境,冀立中认为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工作方法和行动方法可以保护环境。 而且,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努力和科普教育密不可分。 陈刚认为江南是个大房子,科学家、艺术家在一起就像亲人一样。 陈刚说,科学和艺术可以由硬币两方面,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构成,也可以由数据构成,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共同的理想,共同追求真善美,科学家和艺术家希望携手飞翔。

回家,随着梁祝,“心灵江南”走进人们内心深处的美丽家园,就像蝴蝶的两翼,一个科技一个是艺术,共同飞向美丽的远方。

标题:“2020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 为科学与艺术提供融合舞台”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