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55字,读完约7分钟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器皿,都要看里面有水还是酒。”

csci“始作俑者”如何看待“sci破除至上”

作为cssci的第一位设计师,苏新宁如何看待cssci被学术界列为评价指标,如何看待浮躁、功利化的坏风气,如何看待打破“sci至上”等新规则对CSCI的影响? 破也应该站起来,学术评价应该去哪里?

打破“唯论文”不是论文

“打破‘五唯’的是‘唯’; 打破“sci至上”,打破的不是sci,而是“至上”。 在采访开始时,苏新宁对宗明义指出:“sci和cssci都是评价体系,不能全部否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会引起学术界的混乱,不能扰乱评价。”

他认为没有必要反对所有的指标体系,应该反对的是错误地使用和滥用这些指标。 “不怕指标多,怕指标错。 ”。

“有些影响因素是用来评价期刊的,怎么能用于论文呢? 有些评价学者的指标本身的设计不够充分,不仅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高,学者高产、屠优等学术上发表的论文也很少,这样能否定他们的学术地位吗? ”。

苏新宁说:“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一定不如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 这显然是不对的。 不同学科的期刊种类有多少,有的冷门行业只有三种期刊,怎么也不能说自己的论文在“本行业前三种期刊”上发表了呢? ”。

“所以不要只看一个指标。 横向比较,看看论文是否有本质的创新。 ”。 在苏新宁,sci和cssci像茶杯和茶筒。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行动计划》《三种优良论文》等提法,必须注意不能《以刊评论》,不管用什么器皿,都要看里面是水还是酒。 ”。

一位学者获得院士或“长江学者”等“学术帽子”后马上开始享受其成果,产生了新的成果,有些公司、地方热衷于设立院士职工站,院士本人每年不能多次指导,但多少万元?

苏新宁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经历过的“只有帽子”的例子。

“我每年独立签名1~2篇,与他人合作1~2篇,但每年有我名字的新副本近10篇。 三篇以上在发表前完全不知道。 年新发表的论文,其主要作者至今还没有联系我。 ”他说

更严重的是,帽子、奖项和论文之间形成了“胜者吃”的良好联系。

一个团队需要资深的“大咖啡馆”,赢得要点就更有希望了。 如果有项目的背书,生产的论文有点要点被期刊接受。 初出茅庐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资历尚浅,很难拿到要点项目,要么是“抱大腿”,要么是支付高额的版面费。

创造有自净能力的学术生态

本来应该为孤诣、不吃人间烟火的学术界煞费苦心,但近年来功利异化、学术不端等奇怪现象频繁出现。 苏新宁认为第一个问题还是在“五唯”等学术评价的“指挥棒”上。

年,苏新宁在《学术评价和学术审查奖励机构的辩证观》的文章中写道,评价的目标是促进,不要把这种正面促进变成负面指导,要把甘心坐在长椅上的人变成学术上急躁的人。

“科研管理不能简化,不能机械地多应用不能评价成果的指标来评价成果,要看论文的复印件是否创新,学者是否有新的贡献。 ”他坦白说,近30年来学术界的评论家变少了。 “从论文数据库可以看出,评论性复印件少,批判性的书评也少,总结性的综述复印件多。 好像有“不想简单地批判和评价”的气氛。 结果,倾向于使用sci和cssci等量化系统。 ”。

苏新宁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人文社科行业的定性评价一直是主流。 “当时,有正直的学术大家可以直言不讳,也没有那么多指标。 当然,学术成果也没有今天这么多。 学科交叉也没有今天这么多。 现在有数字人文。 人文与技术、管理相结合,增加评价的难度,不能完全涵盖很多专家的知识。 ”。

“学术评价与奖励机制的关系要好好控制,不要像公司一样进行物质奖励。 复印几万元奖励。 对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是精神奖励,必须确立崇尚学术和社会影响的价值取向。 ”苏新宁说:“联系经济的‘切蛋糕’方法必须削弱学术荣誉感,从年轻教师一代开始慢慢转换,他们确实生活工作很辛苦,但在政策上必须从别的途径改善待遇。”

苏新宁确认,学术评价不仅仅是定量的方法,还必须出一套“排名”,要看学术成果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促进价值。 即使定性评价的难度很大,也要努力,端正学风,坚决排除定性评价中的个人友谊、单位利益、对门派冲突的各种抵抗。

但是,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审查专家也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苏新宁提出了他构想的学术信用保障机制。

“在各类高层次人才的称号评价和项目申报中,审查专家的意见必须在一定期间后匿名公布,供学术界和其他社会人士参考。 被审查者不仅可以看到专家对自己的审查意见,还可以看到对其他被审查者的意见。 ”。 他补充说:“被审查者有权匿名质疑,然后公开对质。”

“这对审查专家来说是制约,可以及时去除公认审查道德问题的人,实现学术共同体的自净。 ”。 苏新宁对记者说,“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和最近开始的第五届学科判断,要有这样的机制建立学术公共的说服力,必须长期工作。 ”。

把中国论文写在中国期刊上

“sci至上”的背后还是中国自主优秀期刊的缺失。

苏新宁回顾,中国大陆引进sci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南京大学率先提出接受sci评价系统,之后南京大学在sci发文中连续7年,引用连续8年位居中国高中第一。

“当时中国的科研力量薄弱,期刊水平低,sci还没有收录中国的期刊。 我们当时必须参考海外学术平台,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但现在不同了。 ”苏新宁说:“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平台,构建我们自己的顶级学术杂志。”

“说到过去几十年的学术界‘走出去’,现在是‘引进’的时候了”他说,“我们把好的论文送到中国自己的期刊上,提高我们自己的期刊水平,把优秀的成果留在国内,中国的期刊而不是中国的论文影响海外, 他认为“不是以‘走向世界’‘国际化’为借口,输送自己的东西,流出大量优秀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科学协会、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已经提出了“中国科学技术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苏新宁说,中国期刊需要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的杂志,“不能只满足于国内制作核心期刊的水平,要使《自然》、《科学》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期刊群成功,竞争外国优秀成果发表在中国期刊上,

他建议解决学术期刊公司化的深层问题。 “公司为了生存,不是考虑如何把学问做好,而是考虑赚钱。 科研工作者本来是为国家做贡献的,结果不仅是去数据库看复印件,还自己写论文给期刊投票,为什么“中国知网”不能免费用于中国人,这种模式对学术是伤害。 ”。

苏新宁认为,由于一些学术资源数据库与学术杂志签订了《垄断协定》,同一行业的不同期刊被分割,图书馆等新闻服务机构的经济价格上涨,也不利于网民全面掌握学术动态。

他整理了学术成果发表的好处分配机制,建议科研项目资金中的版面费、资料费等项目用于援助学术资源库和学术杂志,作为回报,这些学术资源库是无

“这样,期刊社和数据库就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可以在学术质量的提高上使用越来越多的能量。 ”。 苏新宁说。 (记者陈席元)

信息链接:

在无声的世界里创作“学术三部曲”

标题:“CSSCI“始作俑者”如何看“破除SCI至上””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