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41字,读完约2分钟

长沙新闻网记者侯文坤

春天耕作的季节,田地悄悄地披上新绿。 湖北枣阳市七方镇梁家村绿油油的麦地上空,在无人机上盘旋,经过的地方,“薄雾”轻轻地洒了出来……

“在小麦上喷洒农药,预防病虫害。 有了这个男人,工作就轻松多了。 ”。 田埂、饶长华一边看着无人机一边走来走去地和记者说话。

中等身材,脸上露出朴素的笑容,56岁的饶长华是枣阳市隆兴园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理,和土地交往了几十年的他喜欢叫“老农”。 现在这个“老农”正在尝试在地里玩新鲜的游戏。

“看! 又跳起来了! ”记者抬头一看,补充完农药,换了电池的无人机再次起飞,有时疾驶,有时缓慢转弯……。

“一台手机的操作器,提前设定航线、飞行速度、高度、散布量,剩下的就交给它了”,刚接触无人机不久,饶舌长华很少花时间认识这个“新伙伴”。

“这个人个头很小,每次起飞都能携带8公斤农药。 一天喷洒500亩,相当于340名劳动力。 ”。 他说植保是田地的“苦活”,以前人的工作劳动力很强,施药员在田地里往来会伤害秧苗。 相比之下,植保无人机速度快,对农作物受害小,无人机产生的风力抬高农作物,均匀喷洒农药,综合防治效果好。

差不多一个小时,在近一百亩麦田里施药完成了。 记者近距离观察散布的小麦,发现表面均匀附着有药液。 “像我们的合作社一样有近600亩小麦田,但地块比较分散。 给十多个工人至少忙三四天就完成不了。 无人机一天就差不多做了。 使人接触农药,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 长华表示,现在是春耕准备季节,劳动力季节性不足和雇佣价格大幅上升,以前传来的人工喷农药无法满足规模化、集约化栽培的诉求。

饶长华说,无人机在农业上应用的最大利益是解放生产力。 从前农民打药,背着工具从早忙到晚,人被束缚在土地上。 ,只需打电话,按按钮即可完成。

十几岁的时候,追着牛犁地,人背着秧苗、肥料。 20多岁的时候,用拖拉机犁地。 后来农业机械越来越丰富,实现了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一步一步机械化……从未离开过土地的饶长华的证词。

标题:““老农”春耕时节尝“新”记”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