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9字,读完约8分钟

许鞍华走在香港街头(年4月24日拍摄)。 白衬衫,黑马甲背心裙子,象征性短发,香港著名导演徐鞍华轻快地出现在记者面前,真不敢相信她迎来了70岁的“古希之年”。 根据记者的承诺,她以香港普通人的角度,回顾了幼年在香港成长、迅速发展的经验,并以她作为电影人的敏锐、细心,体会了香港社会的细微变化和承转的心理磨练。 长沙新闻网记者秦晴摄

长沙新闻网香港6月5日电题:导演徐鞍华:我与香港70年

长沙新闻网记者闵捷陈结合兴

白衬衫,黑马甲背心裙子,象征性短发,香港著名导演徐鞍华轻快地出现在记者面前,真不敢相信她迎来了70岁的“古希之年”。 根据记者的承诺,她以香港普通人的角度,回顾了幼年在香港成长、迅速发展的经验,并以她作为电影人的敏锐、细心,体会了香港社会的细微变化和承转的心理磨练。

家北角:从“小上海”到“小福建”

北角位于港岛东区的最北端,填海一百多年前是岬角,也是香港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住在那里60多年的许鞍华认为北角的生活变化不大。 在她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角住着很多上海人,家附近的“上海三六九菜馆”是许鞍华和家人经常去的餐厅。 这些上海人民代表大会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从内地来到港口,踏入北角后,在当地开了理发店、餐厅、商店、服装店,还有大上海式的夜总会和娱乐场所,因此被称为“小上海”。

许鞍华回忆说,后来周围的福建人多,上海人少,逐渐“小上海”成为“小福建”,最明显的代表是“四十间”。 20世纪20年代南洋福建富商郭春苗在北角修建了40座连续的大楼,香港的老一代称春苗街为“四十间”。 作为移民城市的香港,近百年来陆续迎来了移民浪潮,北角作为最早的新移民落脚点之一,其迅速发展和变迁是代表性的。

许鞍华小时候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祖父教她古典诗词,在中国以前传达文化和古典文学方面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他多次让许鞍华上英语学校港岛萧名女子学校的圣保禄学校。 在祖父的指导下,六年级时,许鞍华已经读完了中国四部名着之一的《西游记》。 但是让许鞍华困惑的是,中文在学校是第二语言,教科书大多是英语书,书上的公共汽车,老师教的英式茶,生活中看不到,书和生活脱节是小时候的她一直矛盾的地方。

“在中文课上,和原来的发音不同,用粤语发音朗读中文也感觉很奇怪。 ”许鞍华说,一入学就感到语言分裂是困扰她的童年的另一个矛盾。

许鞍华制造了少女感受到的这些困惑,当时在香港具有普遍性,是当时殖民化教育带来的弊病。 正如香港社会学专家周永新在《回顾香港七十年》中指出的那样,香港殖民地政府将英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将市民使用的母语从官方语言中排除,歪曲教育制度,学生学习障碍严重,市民无法表现为政府的信息,在法律面前

1972年,徐鞍华在香港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去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上电影课。 1975年回到香港,她担任著名导演胡金铨的助手后,进入无线电视台制作了纪录片,拍摄了三集《狮子山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香港英美电影流行趋势影响的年轻导演制作了《香港本潮电影》。 许鞍华作为其重要成员,拍摄了《疯狂抢劫》、《迎头赶上》、《投身怒海》等,使她第一次参与电影界时备受瞩目,为之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归”前后:从“女四十”到“半生缘”

1994年,许鞍华监督“女性40”,描绘了香港职业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许鞍华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关怀和女性的观点,在香港电影界是独特的。 该片一举获得第15届香港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6项奖项,实现了她电影生涯中的第一部“四大满贯”。

1997年,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拍摄了电影《半生缘》。 这部好电影拍摄了生活的质感。 胡同的旧楼、林的照片、商店的饮食、下班回来的巴士等,香港人称赞说:“成功复制了张爱玲笔下的悲哀情调。”

这一年,许鞍华拍了她的第一部纪录片《去年苦多》。 在电影中,她回到母校香港大学,和老同学一起缅怀成长的足迹和香港过去的日子,反映了这些香港社会精英在回归前后对身份认可问题的思考和彷徨。 现在20年过去了,许鞍华笑了,当时怎么也没想到20年后自己能坐在这里接受采访。 对此,她非常感谢。

谈谈香港电影回归前后的变化,徐鞍华说,其实对香港电影来说,1993年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到1993年,香港市场一年可以拍300部电影,而且票房很高,台湾地区、韩国、东南亚也有市场。 但是1993年,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等大作上映,反响良好,冲击香港电影。 台湾电影制造商也不像以前那样买花了。 很多电影拿不到定金,开不了机器。 由于香港电影的质量多少也有瑕疵等理由,之后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

关于与内地的共同拍摄,两地电影人才的交流、合作给观众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两地电影人认为“坦率地交流,充分理解对方的看法”是最重要的。

运输从《天水围》对香港电影有信心

2007年,许鞍华拍了投资120万港元的小价格电影——《天水围之日与夜》。 因此,她跑了50多次天水围,拍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长镜头,用纪实风的文艺电影的形式表现了平民生活的一点点滴滴。 许鞍华说拍摄时周围的人很少看到,但切断后很多人看到后给她打电话,也有人感动得哭了。 许鞍华很高兴,让她感到对香港电影的未来又有信心了。 之后,她这种冷静、敏锐、细腻地观察基层人们人情冷暖的拍摄方法,在《桃姐》等电影中继续,她用深刻的人文关怀表现出基层人们无助地表现出的坚韧,还在悲伤中揭示了生活的希望。

许鞍华意外地发现,这部“说粤语,很生活”的戏使内地观众着迷,她认识到感情的传播不分地区,“当地味道越浓,生活感越突出,越能感染人”。

2009年,她在该电影中获得了第28届香港电影学院奖导演奖。 在颁奖仪式上,许鞍华表示:“希望在香港电影100周年之际,男女老少都为香港电影界接下来的100年而努力。”

曾任许鞍华副导演的关锦鹏说:“许鞍华演戏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她有某种执着。 ”。 他说,这可能源于她的身份认可。 她说:“总是自觉或无意识地将很多历史关怀渗透到自己的电影中。 这种历史关怀将是许鞍华电影的独特之处。 ”。

关于香港电影的未来,许鞍华乐观地说:“期待着香港电影的辉煌再现。” 拥有这第一颗心的电影人,把每次的拍摄作为“学习”,竭尽全力进入生活的怀抱,以感谢之心多次向观众回复“惊喜”。

在6月16日开幕的上海电影节上,许鞍华导演的新片《明月什么时候有》作为开幕电影首次登场,讲述了1940年代的《东江纵队生死大救出》、数百名文化名人和爱国者成功拯救战火纷飞的香港的故事。 该电影将被提名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有望于7月1日和6日在内地和香港相继上映。

采访后,记者闵捷和许鞍华导演拍照。 长沙新闻网记者秦晴摄

采访后,许鞍华和记者拍照。 长沙新闻网记者秦晴摄


20年精心呵护 香港全民保育“城市之肺” 巍峨错落的六角形岩柱群让人叹为观止、广大辽阔的米埔沼泽是逾300种候鸟的天堂……香港这块土地,拥有美丽独特的生态和地貌,以及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品种。回归20年来,香港将保育从业延续扩展,精心打造生态旅游设施,让公众通过这些“宝库”认知香港生态之美,提升保育意识。 -06-02 09:30:20
香港回归20年成长印记 回归祖国20年来,香港这颗“东方之珠”迎来了无数璀璨瞬间,也经历过几许风风雨雨。 -06-01 20:25:44
清幽寻胜 道外虑恬——哪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香港行山径 “春天,趁杜鹃花开去马鞍山郊野公园行山,为的是欣赏繁华锦簇的景致;夏天,去能避暑乘凉的梧桐寨,看瀑布飞流直下,尽享清爽惬意;秋冬是香港行山最好时节,可以去大东山看一望无际的芒草,也可以行走凤凰径探寻历史古迹……”香港资深行山人士叶锦有这样说。 -06-01 15:37:49

标题:【财讯】导演许鞍华:我与香港七十年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