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94字,读完约11分钟

虽然是欧洲大陆唯一的移民国,但许多国家知道的是法国社会对移民的接受和同化一无所知。 移民对许多欧洲国家来说确实是二战后随着经济起飞而逐渐开始出现的话题。 正如本尼迪克·安德森在他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的那样,民族国家这个概念从根本上具有排他性和非普遍性。 因此,二战前的欧洲各国几乎都维持着严格的移民政策,移民国被认为是只适用于新大陆的语言。 但法国是旧大陆唯一的例外 法国在工业革命后迅速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大量进口移民的国家。 现在,史学界普遍认为法国在19世纪下旬成为移民国家,根据18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当时法国国内已经有近100万外国移民。 当时法国全国人口也有3900万人,移民人数占本国人口的2.5%。 之后到了1931年,根据当年的人口普查,法国国内的移民人数增加到了近270万人,占当时全法4000万人的6.6%。 与此相对,在经历了670年代的北非大规模移民,被很多国家称为“法国国家”的今天的法国,移民占国内人口的比例也只有8.9%,与1931年相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 悠久的移民进口历史使法国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对移民文化的看法。 在美国享有文化语霸权的今天,美国人实践的文化多元主义也在世界上大行其道。 但是法国依然重复着自己对移民的文化同化政策,用法国文化取代了移民的祖国文化。 法国今天很多政经界的要人追溯到一两代,连自己出生的时候都不是法国人。 刚卸任的法国前总理曼纽尔·巴尔斯出生于巴塞罗那,足够的西班牙人,能流利地说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20岁后才成为法国人。 现在雷诺集团的会长兼ceo卡洛斯·戈恩( carlos ghosn )出生在巴西,父母是黎巴嫩人,他6岁时搬到了法国。 向前看,被称为“欧洲联盟之父”的法国政治家罗伯特·舒曼出生于卢森堡,母亲是卢森堡人。 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里昂·甘比格的父亲是来自热那亚的意大利移民。 但是,没有人能质疑这些人是法国人。 事实上,他们几乎看不到祖国留下的痕迹了。 年瓦尔斯被奥朗德任命为法国首相时,法国确实发生了一点小骚动。 结果,他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成为首相的归化法国人。 但这不是质疑他对法国的忠实,而是来自于热闹的心情。 瓦尔斯就任首相时在首相府发言,但在今年的法国总统选举中,左派社会党的第一次选举没能获得候选人的资格。 之后,公然背叛社会党支持宏观经济,社会党泡沫化的推动者之一法国接受移民的历史简单分为三个部分。 从19世纪后期到一战前,移民主要来自法国邻国比利时和瑞士法语区。 第二阶段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阶段由于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的政治动乱,这三国取代比利时成为法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 这时,移民源变多变得杂乱无章,法国社会发生的骚乱和对抗逐渐尖锐起来。 第三阶段是二战后来自北非马格里布三国的移民,与前两个移民热不同,这次的移民主体不再是天主教徒欧洲人,而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贝尔人,这个移民热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波移民潮不仅形成了法国人对外来移民的态度,还为现在法国社会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第一波移民潮的移民第一来自橙色的比利时和瑞士,第二波第一来自紫色的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第三波是国内人们最熟悉的波,第一是绿色的统称马格里布的前法国殖民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史学界认为现在法国在第二帝国时代( 1852-1870 )正式完成了产业革命。 随着工业的兴起,法国出现了严重的工人短缺,特别是以卷轴为中心的法国北部的工业地带。 法国在19世纪一直为低出生率所困扰,国内没有那么多适龄工业人口。 这时,北部的工厂主们把目光投向了比利时。 当时比利时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国内有很多熟练工人。 而且比利时的人口从1830年开始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急速增加。 与人口增长几乎停滞的法国相反,比利时国内也有足够的劳动力。 从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法国经历了比利时移民的浪潮,因此当时在法国北部的许多城市比利时人比法国人多。 根据1870年的人口普查,当时北部省第二大城市鲁贝的12万居民中,55%以上是比利时人。 在北部省其他规模更小的城市,比利时人所占比例较高,例如小城阿吕安( halluin )比利时人占总人口的75%以上,可以说已经是比利时城市了。 根据1881年的人口普查,在法国生活的外国人总人口达到100万人,其中一半是比利时人。 很多移民的移民当然会给法国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比利时和法国是天主教国家,比利时南部瓦隆地区的官方语言,甚至法语,法国社会都出现了对利时移民的歧视现象。 当时,很多法国人轻蔑地称比利时移民为克鲁吉斯( cloutjes ),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利时人当时穿的像荷兰木鞋一样的鞋。 当时比利时季节工人每年往返于巴黎盆地的农场和自己的比利时家乡,但由于官方口径没有计算为移民,实际上19世纪后半期住在法国的比利时人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50万人。 比利时移民的高潮随着法国工业革命的结束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结束。 在这场移民热潮结束时,法国国内的移民人数已经超过一百万,法国已经是实际的移民国。 这次移民潮对法国社会的冲击不大。 因为比利时人毕竟法国人的文化地理联系很深,很难融入法国社会。 许多巴黎人对比利时人特别是说法语的比利时人的歧视也只是基于对法国北部地区歧视的扩大。 (北部人说话带有浓重的口音,被巴黎人视为乡巴佬口音)经过世代同化,比利时移民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完全融入法国社会,比利时移民潮在法国被许多学者称为“被遗忘的移民”。 十九世纪下旬描写比利时工人的法国报纸插图通心粉和波拉克们来了! 法国的第二次移民进口潮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移民源的第一构成是意大利人、波兰人和西班牙人。 第一个来的是意大利人和波兰人 由于一战,法国北部的工业地带几乎完全被破坏,法国一代的年轻男性也几乎被埋葬在战场上,战后的第三共和国政府需要劳动力来重建法国,因此边境管制大幅度放宽,很多意大利人来到法国, 和意大利人一起来的是波兰人 随着阿弗罗尔号的炮击,沙皇俄罗斯崩溃,许多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波兰贵族地主逃往西欧。 其中重要的目的地是法国。 然后随着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建立波兰国内的民族主义狂热达到了顶峰。 本来波兰流传着长期的排犹太主义,现在犹太人的状况在波兰一天比一天恶化,所以很多波兰犹太人也决定流亡西欧。 意大利人最初是和比利时人一起到达法国的。 移居法国的理由和比利时人一样。 首先,是为了弥补法国农业劳动劳动力的差距。 但是,意大利人真正开始大规模流入法国也是以战后法国的重建为契机的。 随着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兴起,许多意大利人作为政治难民逃到法国来了。 根据1931年的人口普查,有80多万意大利人居住在法国境内。 意大利移民集中在与意大利文化相近的尼斯和萨巴州、北部工业区和巴黎。 许多意大利工人参与了当时巴黎地铁的建设,巴黎也形成了巨大的意大利社区。 当时到达巴黎圣纳赛尔站的意大利移民们比意大利人第一批波兰移民到达法国的时间早一点。 19世纪出现了波兰人移居法国、英国和北美的趋势。 但是,这个移民首先是波兰的知识分子,肖邦和居里夫人等波兰人在这个时期来到了法国。 但是这个波兰移民的总数不太多,首先来自波兰社会的中上层。 本来十九世纪波兰上层的知识分子是从学法语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但来到法国后也是做社会上层的工作,与法国社会的主流不矛盾。 但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波兰移民以基础波兰人为主,主体是波兰一战后产生的大量无地农民和剩馀劳动力。 法国政府和新生波兰第二共和国政府于1919年签订了劳动力进口条约,允许许多波兰人进入法国。 根据协议,波兰移民投入重建法国的事业,首先是巴黎周边的农业地区和法国北部几乎被战争破坏的工业地区。 到1931年,法国波兰人总数突破50万人,成为仅次于意大利人的第二大移民群体。 和意大利人不同,法国社会在同化波兰移民时有一点大问题。 第一个原因是波兰人虔诚的天主教信仰与当时法国工人所崇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相容。 正好大部分波兰移民都投入了工业重建,自然地和本土的法国工人发生了不少冲突。 意大利其实也是天主教气氛很浓的国家,但意大利移民进入了农业和商业行业,和法国的工人社会没有波兰移民那么多的交往。 另外,波兰工人是以政府间条约的形式引进的,所以当时波兰工人工作的矿山和工厂专门配置说波兰语的主管和工头,专门管理波兰工人,所以波兰移民多少有隔离的感觉,法国社会 波兰移民在进入法国时被要求存档这种囚犯的照片,从进入法国的瞬间开始就被法国政府当作他人对待,可以说与同为文科的比利时人歧视的法国人对第一代意大利人和波兰人当然是不留情的。 意大利移民几乎在一代人之间被法国社会同化了,法国人依然给意大利人和波兰人起了歧视性的绰号:马卡罗尼。 意图告诉意大利人以前主食之一。 波拉克(波拉克)的意图是用波兰语表示波兰人的单词。 其中许多从波兰来到法国的犹太人受到了法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排犹主义的冲击。 10月革命后流亡法国前俄罗斯统治区的大多数犹太人,无论法语流利,还是皈依天主教,都很难取得法国国籍。 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傀儡维希法国政府积极协助德国搜索和杀害的犹太人也基本上是19世纪20年代从东欧流亡的犹太人,法国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受到很大的打击。 强制同化还是文化多元? 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歧视基本上是与第一代移民相比较的。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法国社会推行的同化政策都成功了。 基本上上上一代以后,移民祖国的文化痕迹完全被消除,完全成为法国人,法国社会的歧视也到此为止。 能达到这样好的同化效果,首先取决于共和国政府一贯推进的标准法语教育和政教分离的大体情况。 法国政府在国内压制标准法语以外的各种方言和地方语可以说是业余的,但在近代法国的小学中,“说标准法语,成为文明法国人”等标语很常见。 公立小学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就很难找到宗教因素,教育系统为法国人和移民的孩子们创造了大家共同的身份——共和国公民。 可以说法国的移民政策和西方今年一直尊敬的多元文化观点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强国的崛起,多文化观开始冲击法国。 法国自己的这种文化同化政策也被批判为不尊重野蛮移民文化的行为,从1960年代北非移民潮开始,法国国内开始出现了推进社会融合,进一步推进多元文化政策( le multiculturalisme )的声音。 在支持查理周刊的游行中,民众发表的“全宗教团结起来对抗仇恨”的标语可以说是法国社会受英美影响,对多元文化的呼声高涨,但同化政策对穆斯林移民确实有点困难。 因为法国社会对曾经是殖民地的北非三国有着这样的隐性歧视。 另外,穆斯林的生活习惯(斋月、面纱等)也很难与被打上天主教烙印的法国社会兼容,法国政府在继续用法国文化同化穆斯林移民的情况下,例如禁止在公共场合佩戴面纱等,英美 现在法国国内也在就这个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野蛮的同化政策是被毫不动摇地批判,还是屈服于英美和国内的压力而转移到盎格鲁撒克逊式的多元文化? 预计这是将来法国政府和社会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本论文来自澎湃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从强制同化到文化多元:一个半世纪的法国移民史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