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9字,读完约5分钟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20日报道,由苏富比和佳士得国际拍卖行主办的许多艺术品拍卖已于9月底结束。从整体稳定的市场表现来看,很少有亮点来自瓷器:
据报道,其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委托了一个瓷器特别会议。虽然没有激烈的竞价场面,但也聚集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古董商,线下拍卖收获了100%的“白手套”;另一件来自南宋的作品是日本林雨山人收藏的“滴油天目”,中国收藏家以1170万美元(约合7885万元人民币)的单价将其收藏,大大打破了2011年110.5万英镑的纪录。继今年4月在香港创下2亿港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的拍卖纪录后,
中国瓷器和蓝筹股一样,在2016年上半年的拍卖市场上赢得了23亿美元(约合155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一,占据了超过30%的市场份额。2016年上半年,全球拍卖公司售出25.2万件艺术品,总成交额为65.3亿美元(约合440亿元人民币)。artprice创始人兼全球总裁蒂埃里埃尔曼(Thierry ehrmann)表示:“鉴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将在软实力之战中失败。”然而,中国艺术品市场仍以18%的增长率重回世界之巅,这实在令人惊讶。”
基于中国瓷器在2016年前三个季度取得的杰出成就,许多原本专注于古代书画或皇家题材的中国艺术收藏家和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不熟悉的瓷器类别。对他们来说,有一个问题可能比鉴别真伪更难:中国瓷器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既不像宣和画谱、石渠宝坻,也不像清宫办公室。
根据这份报告,基于瓷器类别的复杂属性,对其分布和规模的评估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收藏了164万多件中国文物。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些文物大多从中国流向海外,瓷器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不得而知。此外,这一数字不包括近年来私人民间收藏以及被盗和走私文物的统计数据。
其次,考虑到中国瓷器在从唐代到清代的漫长历史中的贸易和流通属性,明显不同于其他中国艺术品,这也增加了人们对海外中国瓷器进行全面统计的难度。
自唐代以来,中国瓷器以邢窑白瓷、岳窑青瓷、长沙窑釉下彩瓷等为代表。,近1300年前已通过丝绸之路和海路两大通道出口到西亚和北非、东南亚和南亚,以换取香料和珠宝。到宋代,更多的窑口瓷器被列为出口商品,如丁瑶白瓷、龙泉窑青瓷、磁州窑白瓷和黑花瓷等。中国瓷器在唐宋外贸顺差中的地位堪比丝绸和茶叶,同时也促进了阿拉伯帝国辉煌陶瓷工艺的诞生。
然而,唐宋时期出口的陶瓷主要是普通的生活用具,大部分仍然是碎片。现代考古学已在近20个国家的许多遗址中被发现,如伊朗和埃及。例如,在埃及佛斯特遗址的仓库中发现了10,000多件瓷器。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案例,比如印尼“黑石”号的沉没,其中发现了67000件外观完整的唐代瓷器。
据报道,在唐宋时期,除了出口,中国瓷器还通过其他特殊渠道传播到邻国。以日本为例,从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一大批使臣、僧人和商人来到日本,不仅全面移植了唐宋文化,还将瓷器、乐器和茶籽带回日本。
以1170万美元(约合788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卖南宋建盏(即窑产的黑瓷茶碗),是当时中日交流的历史见证。就其质量而言,在日本至今保存的几件建筑灯具中,名列前茅的是四件不对外出售的“国宝”,它们分别藏在东京静嘉堂图书馆美术馆、大阪藤田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园。三只蝎子变成了天目来制作灯笼,一只油滴天目来制作灯笼,这个灯笼曾经属于丰臣秀吉家族,现在藏在日本大阪东洋陶瓷艺术博物馆。这四件国宝建在京家塘图书馆美术馆。
元代,高岭土的应用带来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大突破,烧制出了比唐宋时期的古瓷更白更密的青花瓷。这种商品在接下来的500年里风靡全球,开启了中外贸易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元代、明代和清初,除青花瓷外,五彩瓷、粉彩瓷、斗瓷、单色釉瓷等新品种相继开发,其出口垄断地位不断巩固。在此期间,瓷器主要通过商业渠道流向海外,出口定制瓷器最为流行。
例如,自晚明以来,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出口瓷器(也称为克拉克瓷)得到供应,花卉和人物根据欧洲顾客的喜好得到改进,并绘制了家庭徽章或军事徽章等专属标记。
根据这份报告,即使是一些新开发的釉料品种也不能排除为出口贸易服务的创新。例如,在康熙晚期(18世纪早期)成功烧制的粉彩瓷器,其柔和的颜色和弯曲的装饰正好符合当时在欧洲流行的洛可可风格。
此后,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无数文化财富在海外流失。许多欧美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开始有机会从中国宫廷中搜寻和收集珍贵的皇家瓷器。很难列出来。
从此,1300年前开始海外之旅的中国瓷器开始在全新的游戏规则下继承、拍卖、私下谈判、捐赠和慈善,并在不同渠道间转移,历经百年沧桑。
标题:中国瓷器纽约走红 南宋建盏拍出近8000万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12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