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35字,读完约5分钟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小聪明”仍在继续。
即使在银行,也有可能购买假的银行理财产品,至少是不符合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定义的产品。《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一些银行的手机应用销售一些非银行发行的所谓手机专属理财产品,销售门槛不符合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要求,但却打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幌子销售。
此外,为避免理财产品销售出现“全程记录”的新规定,部分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主动要求投资者通过网点电脑网银购买。
为了保存记录和记录链接,
大堂经理推荐网上银行
监管机构日前发表声明称:“为了规范银行理财业务,银行应记录和记录理财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这一说法可谓是一语中的。
据了解,根据监管要求,今年年底前,除农村合作机构、村镇银行等一些小机构执行有困难外,其他销售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应同时记录和记录本机构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的销售过程。在以往的“双录”试点领域,银监局将普遍要求银行制定录音录像标准,该标准一般必须涵盖六个要素,即产品名称、序号和期限、主要产品风险、产品匹配度、客户权益通知、客户对上述内容的确认声明、销售人员的销售合规承诺等关键要素。
据《证券报》记者报道,目前北京大部分银行还对理财产品的销售实施了专门的录音录像,并要求签约地点在专门的理财室完成。
但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本报记者近日暗访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但被银行网点大堂经理主动告知“录音录像可以省略”。渠道是使用网点的电脑,大堂经理或财富管理经理帮助操作网上购物。具体来说,财务经理需要首先为投资者开通网上银行(为了确保客户同意,一些银行在这一阶段有礼物);在购买过程中,财务经理很快检查了产品规格和其他协议,客户很难仔细理解产品细节和条款,他们已经完成了购买。
虽然通过网上银行在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产品的概率很低,但显然不能帮助投资者真正理解理财产品,更难以判断投资者是否被销售误导。当然,对于不熟悉网上银行业务并向银行工作人员寻求指导的客户来说,在网点通过网上银行购买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主动表示可以绕过录音和录像的银行工作人员显然被怀疑扮演了监管角色。
定向贷款体现了财务管理
门槛很低,风险也不低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一些银行的移动应用中,定向贷款理财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记者注意到,一家总部位于南方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手机应用已经推出了理财产品。订阅的起点只有100元,最小的附加单位只有1元。
该行马连道网点大堂经理向《证券日报》表示,该理财产品“与我行发行的所有银行网点销售的理财产品相同,但前者只在手机银行销售,收益率高于同期其他系列产品。”
但是,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本办法所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以下简称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向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以下简称客户)宣传、推广、销售、购买和赎回本行开发设计的理财产品的行为。“商业银行应根据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和潜在客户群的风险承受能力评级,为理财产品设定适当的单个客户销售起始金额。风险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理财产品,单个客户的销售起价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对于风险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理财产品,单个客户的销售起始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人民币;对于风险评级为五级的理财产品,单个客户的销售起始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20万元”。
记者仔细查阅了手机专用理财产品的认购协议,发现该理财产品实际上相当于对企业的定向贷款,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银行的移动银行业务(协议中称为直接银行业务)不承担贷款人资本损失的任何风险。记者进一步逐一询问了该行该系列产品的借款企业,发现借款者多为三、四级房地产企业,部分企业曾多次借款。
“如果同一家公司借了很多次,就有必要警惕新老方法的借用。”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人士提醒《证券日报》记者,“银行对住房贷款实行白名单管理,名单之外的企业可能会随着这种定向借款转移到表外,虽然一般都有票据或其他抵押贷款,但这类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仍然比较高。”
在另一家银行的手机应用中,记者看到了类似的产品,最低购买金额为1万元,增量为1000元。略有不同的是,定向借款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不是生产经营,而是投资于金融工具。此外,银行“美化”借款人,称他们为“银行认可的产品发行商”。
“这一声明没有法律效力。即使借款人未能按时偿还财务管理资金,银行也不需要为这种所谓的认可承担责任,尽管这一声明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借款人的信任。”
“我认为这种理财产品类似于目前银行理财圈流行的外包投资。与通常面临严格赎回压力的普通银行理财产品不同,银行尽可能地远离这类产品,以第三方的形象出现。”
溥仪标准研究院研究员林表示,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银行理财产品数据的分析,发现可能参与外包的理财产品占整个市场的24.62%,尤其是2016年1月和2月,占比超过40%。研究还发现,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投资外包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明显高于整个市场,溢价在10个基点至30个基点之间。从不同类型机构来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融资外包投资规模显著增加,占总量的75%以上。其中,城市商业银行选择的金融产品数量最多,占近50%;股份制银行位居第二,国有银行仅占14.63%。
标题:银行理财产品暗藏新猫腻:定向贷款佯装理财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