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80字,读完约5分钟
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一句话来描述人们对税收负担的期望,那一定是“不为多,而为不均。”用现代术语来说,也就是说,税收必须公平。工薪阶层纳税,小老板避税是不公平的。市场化企业多缴税,国有企业公务员少缴税,这是不公平的。对老年人来说,负担小、税收重而不减免是不公平的.....而且不透明。每天使用的水、电和日常必需品已经包括税,但你可能根本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即使现在不公平,人们也应该看到公平的希望。即使现在不透明,人们也应该有透明的理想。
为了税收的公平和透明,中国的税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建立全面分类的税收制度
根据分类制度,收入按不同比例征税。这种征收方式很容易造成监管漏洞,使得对工资以外的收入征税变得困难。看看其他国家,许多国家都采用了综合税制,即每年征税。像美国一样。
每年四月,美国人都忙于准备申报前一年的税收。他们需要统计上一年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资、营业利润、股票收入、基金利息、佣金等。,以及一年内投资房地产的收入,并按不同比例缴纳联邦税和州税。在一些地方,市县也会征税。
按照这种征税方式,所有个人收入都将纳入征税范围,并按相同比例统一征收。在这个基础上,高收入的人支付更多的税,中等收入的人支付更少的税,而低收入的人不纳税,这真的使它成为可能。
事实上,我国早就提出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然而,这项改革被推迟了,这也招致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员的批评。
今年4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说,早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就提出了“建立全面分类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目标。虽然《个人所得税法》已经多次修订,但到目前为止,以提高起征点为主要手段只能算是“向前迈出了一小步”,相关部门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
在向公众公布税收修正案后,财政和税务部门再次表明了其立场,称下一步将是促进一个全面和分类的税收制度。
为了税负的公平合理,全面分类税制的建立已经被推迟。
以家庭为基础征税的现实需要
“两户三口,一户只有一个人工作,月收入3000元,这需要交税;另一个三口之家有工作,每人月薪2000元。没有必要交税。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金树仁在谈到现行的个人征税制度时,打了个比方,试图解释这种做法的不合理性。他所呼吁的是按家庭征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方鑫曾经说过,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门槛应该以人均实际负担为基础,即以家庭为单位。例如,一个人的月收入是4000元,但他的妻子没有工作,他的孩子还在上小学,所以实际负担很重。包括农民工在内,虽然农民工的工资在过去一两年有所增加,但他们的亲属都在农村,所以实际负担仍然很重。
由此可见,以家庭为基础的征税可以更全面地考虑纳税人的负担。如果负担很重,你可以少缴税。相反,你可以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这也是公平税负的体现。
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早在1913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建立了以家庭为纳税单位,个人根据年收入独立申报收入的税收制度。
当然,尽管税收是以家庭为基础征收的,但美国仍然给予个人选择的自由。夫妻双方可以共同或分别申报,税额相差不大。然而,经过衡量,大多数家庭会选择更实惠的夫妇一起报税。
应该从减税中扣除什么?
选择夫妻共同申报纳税涉及到美国家庭纳税的另一大好处。在美国,单身人士可以享受的减税和扣除项目并不多,但一些有很多孩子的低收入家庭可以退还前一年缴纳的所有税款,甚至缴纳“负税”。
根据美国税务管理中心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2009年大约47%的美国家庭不需要缴纳联邦税,许多家庭从联邦政府获得家庭补贴。以2010年的联邦纳税申报单为例,如果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并且有两个不满17岁的孩子,这个家庭将通过夫妻合并申报纳税,这不仅可以免除联邦税,还可以获得政府35美元的补贴。
在美国的税收制度下,高收入家庭可以减少开支,缴纳更多的税。数据显示,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人缴纳了全国个人所得税的40%。在美国,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群体缴纳的税款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0%以上,这是美国最重要的税收来源。
相比之下,在中国,无论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税收制度还是必要的税收减免,它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当谈到减税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税收门槛。根据官方解释,税收起征点据说考虑了家庭基本生活费用的供养系数。在征税时,这一部分将被扣除,以保证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持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
目前,起征点为2000元,新的税收修正案调整为3000元。然而,大多数人对这个门槛并不满意。财政部的一位官员曾经说过,根据调查,70%的人认为起征点应该提高到5000元。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李稻葵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5000元、4000元和3000元的成本削减标准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而定。
标题:你知道个税以外你交了多少税吗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