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9字,读完约3分钟

“1200全删除,还有十几家未评价”“现现停牌,不然换驾照也要你做”,外卖店主赵某最近遇到职业差评师,对方要求1800元的未果,他的新店被恶意差评连续攻击了近半个月,店铺评分和 另一家店铺的店主李某也被职业差别评委威胁,最终支付了1300元的利息。

现实中不可否认,一点职业差距评委以操纵差距给小费估价,向店主索取钱。 从EC平台到外卖平台,从不定额到小额,从单一评委到职业差别评价机构,恶意差别评价随着电商环境不断“进化”。 相关法律不断细分和完善,但在监督管理和行业快速发展之间存在时差,恶意评价行为不断发展,各方应该应对从事后维权向事前防御的转变,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

未评价的价格代码在2000元以下意味着一次金额没有达到敲诈勒索的入狱标准。 但是,以恶意评价为职业的是惯犯。 两年内敲诈三次以上,即使一次敲诈金额不到2000元,也是敲诈勒索罪。

但是,两名店主选择报警,但由于只提供转账记录,证据不足,没有立案。 这暴露了店主自我保护、固定证据意识不强的问题。 专业评委之所以选择刚开业的店,无非是因为店主认为没有经验,没有消耗,只能乖乖服从。 因此,店主集团必须提高反制意识,采取完全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开职业差距评委的游击战略。

另外,通常面对职业差别评价机构持续轰炸,个人店主很难承受压力。 以前,淘宝店主成立了“反恶意差别评价联盟”,在各种平台上露出职业差别评价师,列入卖方黑名单。 在其他平台经营的店主可以参考设想,识别和交流职业差距评委,共同抵抗。 这不多欺负职业差别评价机构,也有助于新店主在交流中迅速成长。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职业差距评委从EC平台流向外卖平台,平台监管体系不成熟是重要的原因。 外卖平台收到了很多关于职业评委的问题的反馈,关于现在的效果,存在管理上的课题。 “系统自动识别+人工受理”的构想值得称赞。 在此基础上,参考EC平台的成功管理经验,例如可以增设恶意评价追溯删除功能、大众审查制度、失信者黑名单制度等。

明者未萌防祸。 外卖平台不仅要筛选恶意审查,还要冲击职业评委,从源头上清除。 年11月,全国第一个EC平台起诉评委事件被审理,阿里巴巴向3名职业差距评委呼吁胜利。 让恶意评价行为承担法律代价,表明了追究平台责任的决心,为平台预防恶意评价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现在人们在网购上越来越合理了。 正如网民所说,清一色的好评、差评都应该警惕。 特别是在食品领域,不卫生、不健康、好吃是网民真正关心的,最可靠的是质量而不是数据。 (文/杨悦)

标题:“对职业差评师说不”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