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32字,读完约5分钟
长沙新闻网北京12月21日电题:在禁令下,二手平台上为什么能买到开房记录、户籍等个人新闻?
长沙新闻网“新华视点”记者宋佳,颜之宏
“提供任意的新闻查询服务”“可以调查任意的新闻”…“新华视点”的记者根据最近的调查,有卖家主张在闲鱼、回游等二手交易平台上,可以提供个人的新闻查询服务。 户籍、不动产、开房记录等隐私新闻,几百元就可以买到。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14个部门今年联合发布通知,从10月到12月开展网络市场监督管理专业行动网络剑行动,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二手货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督管理。 点二手平台多次发布网络生态管理专业行动公告,冻结和公布与隐私新闻销售相关的会员账户。
在禁令下,这种违法违规交易为什么活跃?
依然有卖方出售各种个人新闻,几百元就可以买到
根据记者的调查,在二手交易平台的多个卖家的投稿中,个人隐私新闻以正牌公开出售。
根据某卖方的服务清单,可以查询的新闻复印件包括个人户口、名义不动产、移动记录、3年到5年内个人开房和同居开房记录等20多个项目,不同新闻的查询等待时间不同,费用从几百元到几千元。
记者知道户籍类身份新闻咨询比较快,价格也便宜。 卖方说:“260元,10分钟就会有结果。” 他后来发了一张电脑截图,声称他刚帮我找人。 截图的10个同名同姓,划红色的人是被询问者。 这些身份新闻包括姓名、证据照片、民族、户籍地和身份证号码。 名称下面是灰色小写字母行,表示上述结果来自“全国人口基本新闻”库。
“查开房记录通常需要一两天。 2000元可以在5年内查到。 ”。 卖方提供的截图包括入住者姓名、手机号码、入住时间、房间号码、酒店名称和地址等。
“提供手机号码的话,可以查淘宝地址、美团地址、快递地址。 找个人也没关系。 ”。 卖方说。
一般来说,在二手平台上发布商品新闻是先发布后审查的,这给了避免平台的关键词过滤系统等非法卖家乘坐的机会。
记者观察到,为了避免平台关键词监督管理,有点卖家在平台上以“代检新闻”为商品名吸引买家,用qq和微信进一步表达信息。 有些人在其他卖方的评论区发布“代检新闻”,逃避监管。
违法交易为什么屡禁不止?
据记者介绍,在二手平台上,从7月份开始继续发送新闻,既有没有关闭的卖方,也有最近注册了账户的卖方。
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没有对这类交易履行“守土有责”的监督管理义务。
记者调查了与二手平台相关的顾客合同,在合同中声明,顾客合同的签署不意味着平台对交易双方行为的合法性、比较有效性等提供明确或含蓄的保证。
“有些平台客户合同有所谓的《免责声明》,平台方面也没有直接参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但作为二手交易的重要载体,平台方面对平台上的违法行为有不可避免的监督管理责任。 》北京孟真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佳成认为,平台方面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基础,积极承担抑制平台违法交易的责任,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
另外,平台对发行违法商品的卖方的处罚力度也不足,通常只会受到下架商品、封号等措施的处罚。 不法分子换了号码就可以再次上传。
平台要求顾客在注册时提供真正的身份资料,进行实名认证,但某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卖方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经常使用经过他人实名认证的账户进行交易。
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商家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销售“带实名认证”的平台账户。 “一个账户70元,从有交易记录的200元到320元不等,经过实名认证。 ”。
堵住新闻外流源,加强审查监督管理
业界相关人士说,要根除二手平台上的个人新闻买卖,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请先堵住新闻的源头。 根据记者的调查,在二手平台倒卖的个人新闻大多来源于黑客的盗窃和“内鬼”的泄露。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评价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目前一些平台的应用接口有安全漏洞,容易受到黑客攻击。 不法分子通过平台的新闻界面非法访问数据库,引起新闻泄露。
调查中,有些卖家说可以自己直接咨询,也有在相关部门工作的“去家里”的具体操作,也有领域“内鬼”。
一位卖方在投稿中公开表示,他在公安系统工作过多年,现在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可以查阅任何新闻。 “我现在打工查新闻。 快点的话,员工还可以查别的。 ”。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派出所原民警受贿提供公民消息的案件。 北京公安局西城分局某派出所原民警聂某工会和辅助警郭某等人私自采用公安数字证书注册公安内部新闻网查询系统,查询不特定人员公民个人新闻54618条,非法利益32万余元,最终有期徒刑4年,罚款30万元
其次,业内人士表示,二手平台应该切实承担审查、监督管理的义务。 何延哲建议监督管理部门提前促使二手平台加强事件中的监督管理,严格关闭。 平台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手段进行监视和防止,维持平台的生态健康。
据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立法机关应对二手电商市场的现状和问题,完善高层设计,为领域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执法机关要加强执法和普通法的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胡佳成暗示,非法获得和提供别人的消息不仅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而且情节严重,还构成侵犯公民个人新闻的罪。 “刑法规定,在违法向他人提供相关事业得到的公民个人新闻时,依照侵犯公民个人新闻罪的规定受到重罚。 ”。
标题:“禁令之下,二手平台上为何还能买到开房记录、户籍等个体新闻?”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