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9字,读完约3分钟
长沙新闻网西安6月16日电题:陕西华州皮影传人:在固守与创新中雕刻岁月
长沙新闻网记者陈晨
刀纹丝不动,手推牛皮在刀尖下游走,细纹慢慢出现。 68岁的汪天稳定坐在服务台前,厚厚的镜头挂在鼻尖上,眼神中还有年轻时的敏锐。 阳光透过纱窗,把挂在房间里的五颜六色的皮影投影在白墙上,吹着轻风,像灵动的皮影戏一样拉开帷幕。
这诗意的“画面”深深地藏在西安文化街区的阁楼里。 不远,明城墙内外有车马龙,游人织。 但是,只要轻轻盖上门,外界的喧嚣就会瞬间被切断。
汪天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华州皮影”的代表传承人。 作为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华州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中叶,皮影戏是冬季农闲期陕西农民的第一文化活动之一。 如果有人有和妻子结婚生孩子的喜事,总不能有影子戏剧班来“闹”。
“手的皮影讲究一种纤细,许多古典模板被几代工匠继承下来。 每完成一件作品,都要经过选皮、原稿、潮皮、雕刻、着色、熨烫等20多个工序。 ”。 汪天稳定说,即使是一般的20厘米皮影,通常也需要3~4天。
12岁进入徒弟学习皮影雕刻技术后,汪天稳与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把刀,他握了56年。 凝结一张皮影,半生芳华。 在50多年制作皮影的过程中,汪天安继承了“推皮走刀法”,即刀不动皮的绝技,迅速发展。 用这种方法雕刻的皮影,刀工的力量完全不涩,线条严格,又不失时髦。 雕刻完成后,他用不同粗细的笔上色。 所有的零件都完成了,再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不同形状的皮影的图像。
进入汪天稳定的工作室,就像置身于华州皮影的迷你博物馆一样。 从以前流传下来的钟馗蛰妖、明皇击鞠图到山水花鸟图,再到富有现代气息的喜洋洋、小猪佩吉等皮影,都是色彩鲜艳、形态曼联的作品,无声地诉说着以前流传下来的技术和时代共同前进的趋势。
“毕竟手上的皮影里有人的感情”汪天稳之子汪海涛说,机器的制作皮影曾经大量抢占市场,手工皮影生意曾经非常困难,但如果作品不完美,父亲一律要求重做。 “父亲不要总是想着钱,作品首先要适合自己。”
终于迎来了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以前传下来的文化,老工匠们展开皱皱的眉毛。 汪海涛说,这几年明显感到“变暖”,在陕西省的一点将皮影引入教室,父亲、姐姐、自己被邀请到高中开了讲座。 “每次去学校,学生们都对以前流传的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和年轻人交流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 ”。
为了关注更多的客户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汪天稳定试图将现代因素引入皮影。 小熊的长安之旅,是他们精心发售的新作品,可爱的动漫熊遇见大雁塔、兵马俑,历史的穿越感与流行因素相协调。
社会各界也纷纷行动,希望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旧技术的新传承。 在百度新闻流推出的“轴心中国行”公益项目中,汪天稳定讲述的皮影故事仅几天就聚集了20万人以上的点击量。 很多外国读者都联系过他,想加入弟子学习技艺。 老汪意外地做了半生的皮影,年龄接近古希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网红”。
“一生只做一件事,同时做到极限。 岁月雕刻了我,我也雕刻了岁月。 ”最近,有人把汪天稳定制作皮影的动画附在复印件上发送到了“抖音”平台,收集了35.4万的评价量和2000多条信息。 读者们说:“看了很感动,向工匠先生致敬! 有了他们,我们以前传来的文化就大大发挥了。 谢谢你! ”。
汪海涛说,看到这些信息,父亲拿起手机看了很久,脸上露出了笑容。
标题:“陕西华州皮影传承人:在坚守与革新中雕刻岁月”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