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1字,读完约2分钟
长沙新闻网南京6月21日电(记者王郞)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美古生物学家最近共同研究发现,2亿多年前生存的三叠纪昆虫短脉,翅膀末端存在长翅痣。 这种特殊的翅痣结构相当于在昆虫翅膀上加上一对“平衡器”。 由于短脉螽现在是蝗虫、蟋蟀等“近亲”,这一成果也为研究现代昆虫飞行功能是如何进化的提供了新的依据。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昆虫迅速发展了许多飞行方法,其中的“飞行高手”蝗虫可以在数千公里的范围内移动。 远古物种短脉螽是昆虫直翅目家族的一员。 从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开始,在地球上广泛存在,但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几乎和恐龙一起,神秘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这次研究中,南古所工程师方艳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谱仪,研究了短脉冲碳质印迹化石。 科学研究小组发现,短脉螽翼的外形与现生直翅目昆虫相似,但在其柔软膜质的前翅末端,约有三分之一的边缘角质变厚,形成长翅痣区,翅痣区有很多明显的横翅脉。 但是,现在的翅痣只存在于蜻蜓、蜜蜂等昆虫身上,这些翅痣多为翅膀上的小点,短脉螽这样的长翅痣以前从未发现过。
“这种特殊的翅痣证明了远古的短脉螽与现在的昆虫有着不同的飞行方法。 拍打柔软的翅膀获得升力和前进推力,另外长的翼痣像飞机两翼末端的平衡棒一样,起着保持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 方艳介绍说,短脉螽的时间长,具有横翅脉搏的翅痣,在研究古代昆虫的飞行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由于短脉螽是蝗虫和蟋蟀等“近亲”,这一成果为研究这种现代昆虫是如何进化的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关研究的成果最近发表在美国的《古生物学杂志》上。
科学家还原2亿年前昆虫真实颜色 你知道化石除了留存生物结构,还能“留存”颜色吗?最近,中、德、英三国的科学家通过对昆虫化石结构色的研究,成功还原一种2亿年前飞蛾的真实色彩。 -04-12 15:51:29
中国科学家发现已知最早的昆虫颜色 王博对长沙新闻网记者说,侏罗纪蛾类标本的翅膀鳞片在形状、超微结构及排列方法上与现存最原始的鳞翅目(小翅蛾科)非常相似。 -04-12 12:34:29
标题:“古生物学者发现2亿年前神秘昆虫具有“平衡器””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