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93字,读完约9分钟

一三变四:在处理“老革命面临的新问题”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拥有四大野战军(相当于苏联军队方面军建设)的人民解放军规模达到了400万人,但随着少量技术装备的引进,各野战军内部的编制体制比解放战争开始时更 众所周知,在1949年1月北平解放前,指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南征北战的无数命令,都来自小西柏坡,小到无法忍受之后的解放军四总部中的任何一个。 无论西柏坡还是北京,这个时期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只管辖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三个部。 每个房间有多小? 聂荣臻元帅随后说:“当时我军的领导机关,从战争年代开始一直持续着。 总参谋部其实是毛泽东同志从陕北带来的小精锐的班子,人数很少,一共只有20人。 首先是作战部。 “位于西柏坡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作战部旧址 对队伍扩大、进行大范围体育战的军队来说,这个简单的体制通常像战时共产主义经济一样迅速实用,给了各野战军足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全国大陆大部分地区解放后,各野战军很快在一定的驻扎范围内“孵化”,制作了之后的大军区雏形,为第一次大规模裁军做了准备。 适应和平时期军队变化的总部体制调整也必然到来 裁军并不简单地减法。 从1949年到1950年,决定从新解放区入伍只有两三年的年轻士兵们应该由谁留下,应该脱军服拿锹,经历了从南昌城下飞出到井冈山头、太行山上、刀山火海的“老革命”的去留问题吗? 抗美援朝战争客观地缓和了这个过程(第五次战争结束时,全军总员额反而从1949年10月的550万人增加到了627万人),但这个没有捷径的问题依然难以应付总政治部。 明显的问题是,与保存基本结构的员额相比,干部的未来相对得到保证的主力部队、需要集体转业的地方部队的干部该怎么办? 他们大多同样经过百战,本来是主力部队的一部分,在解放战术的反攻阶段作为新组建部队干部力量的中坚从旧部队调动过来,现在简单地“一刀切”对部队来说不就是损失吗? 对于留下来的干部,战争时期以战功为干部晋升的第一至唯一标准无可厚非,和平时期应该如何评价?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志愿军进入朝鲜参战前一个月,中央军事委员会有史上第一个作为第四总部的总干部管理部( 1952年7月改称总干部)。 该省设有5个二级部,分别是通常兵种干部管理部、特种兵(与今天的特种兵概念不同,当时的“特种兵”是海空军及装甲兵、通信兵等陆军技术兵种)干部管理部、组织统计部、军衔奖励部、扶助保健部/预备役干部动员部 值得观察的是,在第一个短暂的四总部阶段,我军政工干部的相关事业依然由总政干部管理。 二四变八:“苏联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早在建设总干部时,我军就聘请了两名苏军军官担任顾问,他们为总干部部下起草系统表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而且当时我军干部规模很大,情况和苏军有明显的客观差异,所以在其他“白纸新画”的军兵种成立时,苏军顾问也不会“过度”插手,也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非常渴望全面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人民解放军来说,苏军这个“先生”并不是尽最大努力的,但当时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就像当时流行的“苏联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一样,与全面学习苏联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工作相关的“八总部”体制,在这次总部调整中也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搬了出去。 苏军总部和军种的巨大编制体系 划时代的55式军服交换前夕,1954年11月,由总参谋部、训练监督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干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兵器部和总财务部共同组成的“八总部”体制正式形成。 与年改革后中央军事委员会下属的7个部(厅)不同,当年的8个部也被称为“多部”,但分别是实际的上级总部。 总政治部主任除了继续由罗荣桓元帅担任外,刘伯承和叶剑英两位元帅分别担任新成立的训练监督部和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其余几总部的部长也是开国大将。 只有暂时存在的总财务部第一任部长杨立三不幸于1954年11月去世,因此没有赶上授权。 后任原总财务部副部长馀秋里将军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八总部主官中阶级最低的。 这些总部设置的二级部也闪耀着星星。 比如统领全军军事训练和大学从事的训练监督部,其六个二级部的第一任部长是开国大将(李达、萧克、张宗逊、彭绍辉、周士第、郭天民),在编制序列上仅次于总参谋部,比总政治部高,这也是在这次总部改革中 新建成的其他三个部同样是苏军同名机关的复制:武装力量监察部范围广泛,必须负责全军战备、训练、编制、武器、装备、纪律、政治教育和物流保障等业务的监督和检查。 总武器部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军通用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计划,制定通用武器装备的战略技术指标和各种规章制度,订购、保管、保养和供应通用武器装备全军武器的供应和工作。 总财务部掌管全军的财政事业 八总部在我军历史上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在这短短几年里总部已经不再是“超级游击战指挥所”,开始转移到适应和平时期全面建设需要的同时,满足现代战争总部要求的新机构。 其部下每两级部的机构设置,对其后半个多世纪的总部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八总部”的设施设置 三八变三: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大总部”概念,但“八总部”模式与当时苏联政府的其他部门机构相似,存在分工细致难以统一,机构巨大功能重叠的缺点。 要说对军队兵种多、技术装备大规模、而且研发装备机构在卫国战争期间需要战争中普遍的“野蛮成长”、缺乏整合的苏军来说,这个“榻榻米架屋”还有一定的合理性,那就是当时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人民解放军 例如,在我军步兵装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56式步兵枪族( 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机枪)一般在1960年代初更换部队,这些武器的生产技术和价格不高,但什么引起了这种状况 其理由之一是在当时的体制下购买枪是总参,生产枪是国务院下属工厂的事,把枪送到部队是总武器部的事,越过中间部门的程序和手续非常繁琐。 当时正好赶上了军队员额的进一步削减,从1957年开始训练监督部率先加入了总参。 总干部与总政合并的总财务部合并进入总后总兵器部先进入总参,然后归总参。 对管辖范围真的太大的武装力量监察部要分成三部分,把监察业分为老三总部分别管理。 好像是“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 但是,此时的三总部已经不是当年能由几十个个体组成的“草台班子”,不仅管辖许多二级部,组织结构也成为非常巨大的“大总部”,八总部时代学到的苏军先进经验也被整合,成为“土洋结合”的机构 对此,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缩小到240万,是建国以来到2005年裁军的历史最低时期。 在1959年的国庆节阅兵中,人民解放军走上了成为现代化精锐武装力量的道路。 今天的观点是,权力过于集中的“大总部”概念(包括1998年设立的总装备部,重建四总部体制)确实不符合新时代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其“集中力量大事”的高效特征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和1962年的印自卫反击战等局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即使后来受到“文革”的影响,中国也依赖于国防尖端科技行业 在海外研究中国军队历史的学者认为,如果从1949年到1999年的半个世纪中选择人民解放军综合作战能力相对高峰的时间段,答案一定是1960年代初。 这不仅是性能和外军相当或超过的第一代仿苏制武器的全面更换,而且由于这种规模精良,与今天相匹敌,从基层机关到军事委员会总部都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队在整体组织结构上已经适应了自身优势的现代 四·终盘1965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正规化建设的重要象征55式军衔体系,与其载体——55/58式军服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另一方面,在铺天盖地的“国防绿”和人民战争理论出现的浪潮中,人民解放军的总会员额再次膨胀到600万人以上。 20年后,随着“百万大裁军”,动摇全军的85式军服终于取代了“国防绿”。 二十年的曲折似乎从那一刻开始画上了句号 但是处理20年来留下的问题比更换全军数百万士兵有更多的杂事。 当全军其他行业不断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时,大总部的基本结构依然保存下来,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进化也不断异化。 又是30年后,这次没有更换。 戴着新臂章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15个职能部门计划从顶级框架中打开这一经过近90年风雨的军队重建过程。 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大总部”概念完全消失,意味着中国军队终于成为历史的尘埃,但依然要彻底告别很多人思维深处的“先生”。 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路上 新军事改革后中央军事委员会15个职能部门中的7个部门(厅)的臂章 (本论文来自澎湃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从三总部到三总部:回顾上世纪50年代中央军委总部改革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