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40字,读完约15分钟

杜克大学阿部贤次教授 图片来源:杜克大学艺术史系官网 西方艺术的fine art一词产生于“应用艺术”( APPLIED ),所以西方将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视为fine art五大门类,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陶器、金属器具分为应用艺术。 中国以前流传的语言本来就没有对应fine art的用语,19世纪末之前中国从日本引进“美术”一词作为fine art的翻译是在1872年明治政府准备参加维也纳万国博览会时产生的。 新固有名词的产生不仅代表语言上的改革创新,也关系到中国艺术如何融入现代知识结构的问题。 中国艺术本来的门类被西方知识结构的冲击驱散了,但不自然的是,西方19世纪末对中国艺术也还处于摸索、构筑阶段。 “雕刻”从西方以前就被认为是fine art,但中国的雕刻具有特殊性。 中国的雕刻总是在特定的目的下由基础工匠制作的,用途上属于“应用艺术”,但表现形式上属于fine art。 所以,如何定义中国雕塑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阿部教授认为,与书法、绘画、古青铜器、玉器、瓷器等不同,中国的雕刻大规模制造,用于建筑、葬礼、纪念活动等,不受文人收藏家的重视。 雕刻不受中国收藏家重视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创作者的地位很低。 即使少数雕刻家被记入史书,大部分雕刻家也被认为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其二是中国自父母时间以来以碑文拓片为主,重文案轻图像的收藏方法:雕刻价值欠佳,但收藏家多为石雕上的碑文,如宋代和18世纪干隆年的金石学研究者多为历史学家而不是艺术家,他们在研究画像石的过程中, 在阿部贤次教授的文章中,以18世纪的金石学家黄易( 1744-1802 )为例,被认为旅行过龙门石窟,被千上万人的佛像包围,一个人对碑文最感兴趣。 同样的现象在有名的武梁祠研究中也能看到。 宋代洪适( 1117-1184 )的《解放奴隶》和《奴续》分别收录了武氏墓地的碑文和画像,巫鸿指出宋代金石学者的研究最重视阅读画像清单明确画像主题,将石刻和著录写成史书 简单来说,宋代和清代金石学者的研究特色不是艺术史研究,他们把图像视为“证经定制史”的材料,对图像的研究基本属于图像杂志研究( iconographical study )。 另外,这种以收藏、观赏拓片为主、现场调查为辅助的研究方法也使西方定义的“浮雕”艺术进入了早期中国学者的“绘画史”范围。 收藏者裱装拓本后,石刻图像完全转换成纸质书绘画。 总的来说,中国艺术以前传入的并不重视雕刻,但少数学者关注的石刻图像也不是被纳入“雕刻”行业,而是被纳入“绘画”行业,同时用历史的方法而不是艺术进行研究,这是从西方传入的大 洪适《解放奴隶》卷六中的两页 图片来源:巫鸿著(柳杨,岒柯译)《武梁祠——中国古代图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页52 中国的雕刻地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阿部教授来说,来自中国收藏家对雕刻的态度变化、西方世界中国艺术著作的出版、日本收藏家的研究、购买和转售,以及各博物馆的东方艺术展览会。 首先,在中国收藏家方面,19世纪后半期,外忧内的患者将古物的保留、收藏和买卖再次推向高潮,中国古物学家对雕刻的态度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变化,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萧录方法中,图像部分还没有进入审美欣赏的范畴,但受到赵之谦( 1829-1884 )这样的少数古物学家的重视,赵氏在拓印碑文时,梁朝佛像也画在复印件上(图5 )。 另一位收藏家端部( 1861-1911 )的青铜器收藏著录中也包含镀金佛像,著录中也以线条形式仔细描绘了各自的收藏,协助铭文拓印的是雕刻和青铜收藏著录具备同样的形式 其二,古物市场上雕刻开始在中国市场流通,小型雕刻为了便于搬运而开始受到收藏家的关注。 例如,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有名的收藏家王懿荣( 1945-1900 )也在山东旅行的时候收购了佛像。 这意味着当时这样的雕刻作品在中国古物市场流通。 此外,大型雕刻也在被买卖。 例如,端部收购了被指定为516年的大型弥勒佛。 北魏弥勒佛石雕,退休516,着色,镀金石灰岩,现藏宾大博物馆 图片来源: stanley k. abe,《from stone to sculpture》,p.9 .第二,西方中国艺术著作的出版,使西方世界认识到了中国雕塑。 即使19世纪末少数中国古物收藏家认为石雕有审美价值,西方人也在烦恼能否把“石雕”纳入“中国艺术”的范畴,“中国艺术”的概念本身在西方世界也处于摸索阶段。 在西方早期的中国艺术书中,特别分为“雕刻”的门类,但图像材料多采用以前从中国传来的浮雕拓片。 在展示立体雕刻的照片大量出版之前,中国的雕刻没有受到世界的关注。 中国艺术的第一位欧洲撰稿人是法海外交官、历史学家maurice paléologue(1859-1944 ),其著作《中国艺术》( l’ART Chinoise,1887 )的框架按材料和形式分类,分为青铜。 书的照片大多来自法国个人收藏,其中青铜被认为是最高级的雕刻材料。 “石雕”一章的插图是山东省孝堂山和武梁祠的浮雕拓片。 书中提到了石雕佛像的重要性,这本书采用了制作粗糙比例失调的杭州佛像的例子。 这可以反映两个问题:首先,西方学者接触的石雕大多限于租界,如北京、天津、上海附近,更好的龙门、西安石雕还不知道。 其次,即使使用案例极差,作者也可以多次保存专门谈论石像的章节,体现石雕在西方fine art中的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paléologue《中国艺术》一书的孝堂山拓片插图 图片来源: paléologue,maurice,“la pierre sculptée”,l'art chinois,1887 (paris : maison quantin ),pp 1844-1908 )的《中国艺术》( chinese art )被阿部教授认为是使雕刻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艺术门类的重要作品。 谈论中国雕塑时,卜士礼与上述paléologue的配置和选择有两点不同。 首先,卜士礼的“雕刻”章只谈石雕,青铜等其他材质的雕刻除外。 其次,他受中国本土收藏家的有趣和品味的影响很大,因此其选择、表现形式非常“中国”。 作为第一个把武梁祠拓片带回欧洲的人,他的书很多照片材料采用了中国收藏家着迷的石雕拓片,这一部分不像中国以前传达的碑文研究那样雕塑研究。 他从石鼓文说起,讨论山东的孝堂山和武梁祠。 值得注意的是,卜士礼编书的时代摄影术普及,书上其他章节的照片基本以照片表现,唯一的雕刻章节以拓片为主(本章只有少数照片,如石鼓、明皇陵等)。 paléologue和卜士礼的著作都不重视中国雕刻,真正把中国雕刻纳入fine art脉络的是法国著名汉学者爱德华·沙畹( Édouard chavannes,1865-1988 )。 沙畹被称为“欧洲汉学泰斗”,是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是我们熟悉的伯希和( paul pelliot,1878-1945 )和马伯乐( henri maspéro,1883-1945 )。 他晚年在中国北方进行野外调查,出版了许多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巨著。 其中有《中国汉代石刻》( lasculpturesurpierreenchineautempsdesdeuxdynastieshan,1893 )和《中国北方考古记》。 沙畹也对以前流传的铭文学很感兴趣,中国野外调查后出版的500多张照片展示了西方鲜为人知的云岗、龙门石窟。 正是这500张照片,中国的雕刻终于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沙畹及其夫人alice dor去日本的旅行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沙畹是1900年在河南拍摄的 图片来源:中国历史照片chinesephotography是中国收藏家的态度改变,除了西方中国艺术著作问世外,第三个中国雕塑地位改变的因素是日本收藏家的研究、购买和转售。 日本收藏家的研究不仅肯定了中国雕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第一次把中国雕刻介绍到美国博物馆。 我们经常把欧美博物馆称为西方博物馆,但美国博物馆和欧洲博物馆之间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 现在我们熟悉的美国博物馆如大都会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馆创立于1870年代,面对着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收藏的欧洲博物馆的压力,美国博物馆面临着经费不足、人力不足、收藏不足等 美国博物馆只能改变迅速的发展战略,所以非常重视东方艺术收藏和博物馆的公共教育。 日本收藏家冈仓天心(收藏)和早崎幸吉( 1874-1956 )扮演中介角色,将中国雕塑推向了许多需要用东方艺术品充实馆藏的美国博物馆。 冈仓和早崎两人在西安宝庆寺(又称宝庆寺华塔)研究唐代佛像,拍摄的照片于1896年发表在日本艺术杂志《国华》上。 宝庆寺的佛像原本放在七宝台,后者是703年为武则天建造的,破坏后雕像被转移到了宝庆寺。 1901年,早崎幸吉从宝庆寺僧人那里购买了25尊石雕。 这也是第一座被外国人购买的中国石雕。 1906年,早崎带着这25个石雕回到了日本,同年,波士顿美术馆从那一手购买了菩萨立像。 最终,早崎手中有四部作品流入了美国。 其中包括著名的免费收藏家( charles freer,1854-1919 )在1909年购买的作品。 菩萨立像被波士顿美术馆购买时,该美术馆实际上只有日本艺术大厅,没有设立中国艺术大厅。 该馆重要的赞助商earnest femollosa (1853-1908 )和Williamsturgisbigelow ( 1850-1926 )关于中国艺术的所有知识也来自日本。 1907年,冈仓天心两人为波士顿美术馆购买了35尊佛教雕刻。 这些雕塑的来源没有记录,但通过风格分解可以发现它们来自陕西省。 《国华》七宝台唐代雕塑照片,退休703 图片来源: stanley k. abe,《from stone to sculpture》,p.12 .波士顿美术馆从早崎幸吉两人那里购买的唐石雕四天王像,退休8世纪后半,收藏编号10.302。 图片来源:波士顿美术馆官网 第四,在美国大型博物馆的东方艺术研讨会上,大型石雕成为观众集中的焦点。 最初的欧美个人收藏家和博物馆对中国石雕都没什么意思。 例如,1910-1917年,大阪古董商山中定次郎(樱花,1866-1936 )成功地转售给弗雷尔数十座石雕。 卢芹斋( c .t. loo,1880-1957 )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山东孝堂山取得的石雕在法国和欧洲都找不到买主。 到1915年,卢芹斋的照片引起了费城艺术博物馆的有趣之处,馆长george byron gordon (1870-1927 )购买了三幅石雕。 我没想到本来为了充实馆内圆形的哈里森大厅,成为了下一次展览开幕式的焦点。 1916年在哈里森大厅举办东方艺术展览会不到十年,中国雕塑就从“非艺术”成为了各种展览的焦点。 费城美术馆哈里森大厅1916年2月的东方美术展现场 图像来源: stanley k. abe,“from stone to sculpture”,p.13 .以后,1930年代中国石雕的生意还在继续,但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背景下降温,到了1949年。 也就是说,我们熟悉的收藏家亚瑟·萨克勒( 1913-1987 )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的藏品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从中国发货。 塞克勒作为美国著名的慈善家、收藏家,捐赠给了大都会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哈佛大学博物馆,以及我们熟悉的1993年开馆的北大塞克勒考古和艺术博物馆。 在石雕收藏中,赛克勒和另一位著名收藏家艾莉·白兰地( avery brundage,1887-1975 )一样,是同行业的后进者。 赛克勒在办公室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在现代西方知识体系的冲击下经历了分解和重组的过程,中国的雕刻艺术进入西方也同样冲击了西方艺术和审美价值观。 对中国雕塑的欣赏引起了20世纪欧美对“现代艺术”( modern art )、“再现”( representation )、“抽象”( abstraction )等概念的争论和亨利·亚当斯(亨利·亚当斯)。 在克莱夫贝尔( 1881-1964 )将佛雕注释为“原始艺术”,给予崇高的赞扬中,现代艺术批评了三大企业roger fry(1866-1934 )。 上世纪末,美国着名博物馆馆长策展人derek gillman(1952-)特别与佛雕艺术相比,详细论述了中国艺术对西方审美和现代艺术理论的冲击。 在《中国佛雕在西欧世界的感想》( thereceptionofchinesebuddhistsculptureinthewest )一文中,中国雕塑造型线传达的“韵律”( rhythm )认为在西方。 中国佛雕艺术的“生命”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佛雕创造的形象代表了特定神仙在宗教行业中的地位、责任和力量,而这些形象代表了工匠、赞助者、佛教信徒群体共同创造的精神和理念世界。 阿部教授感慨道,在现在的西方博物馆,中国的石雕放在玻璃陈列柜中仰面朝天,在欧美被视为伟大的“艺术家”创作。 这引起了西方对“创造者”问题的再思考,他们眼中的天才艺术家,实际上在中国是无名工匠,在西方20世纪引起了对“无名艺术”的尊敬。 参考文献: stanley k. abe,“Fromstonetosculpturethealchemyofthemodern, “treasures rediscovered:chinesestonesculpturefromthesacklercollectionsatcolumbiauniversity ( nycolumbiauniversity,wwu u.s,2000 edward porter alexander,museuminmotion:anintroductiontothehistoryandfunctionsofmuseums,( altamira press, 2008 ) museumoffineartsboston:acentennialhistory,vol.I ( 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 1970 ).Derek Get“TherecePtion OFCINESEB DHISTS culpture Inthewest,”art bulletin of victoria 38 (1998 ),7-12.(本文来自澎湃信息,日益增加

标题:热门:从石头到雕塑:中国石雕在现代知识体系下的“点石成金”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