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8字,读完约6分钟
图为陈正清院士(右一)介绍湖南大学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湖南重点实验室采用涡流阻尼器技术的相关设备。本报记者邹晓静照片/亮片
科技成果享受,科学家享受不到创新红利。许多科技专利多年来一直不为市场所知。这些都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湖南大学探索知识产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引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相关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致力于将高校的“精品”专利转化为市场的“黄金”专利。这些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是否有效?科技成果落地难的问题处理好了吗?大学专利从象牙塔到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之路是否更顺畅?
让专利走出象牙塔
在洞庭湖和长江的交汇处,有一座杭瑞洞庭湖大桥。2000年建成通车的桥梁上安装了8个涡流阻尼器,起到了降低桥梁振动的作用。桥梁工程部部长张震说,与原来的油阻尼器相比,这种涡流阻尼器具有性能参数更好、耐久性更好的优点,所以他们在建造桥梁时选择了这种产品。
该涡流阻尼器产品采用湖南大学陈正清团队的技术。
陈正清,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振动与冲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的团队从2006年开始研究新一代阻尼技术。2000年,陈正清团队获得相关国家专利后,湖南大学以专利授权的方式将涡流减振技术授权给相关企业。在这些公司的宣传下,涡流阻尼器已被应用于上海铁塔、张家界玻璃大桥、摩洛哥世界最高的光热收集塔、川藏铁路和近10公里级桥梁的减振系统。然而,经过6年的专利许可,只产生了不到50万元,R&D人员并没有获得多少经济回报。
“由于我们对市场前景缺乏认识,专利转让费当时定得很低。而且专利转让是一次性出售,没有持续的收益,所以研究者对持续研究的热情不高。这导致很多发明创造被封存在象牙塔里。专利技术一旦搁置,其实就是一张废纸,很遗憾。”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牛华为感叹道。
这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
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李飞龙表示,长期以来,高校对知识产权的转化存在认知差异,人们认为高校负责教书育人,成果转化可以不强求。
陈正清不这么认为。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正清用一个模型向记者介绍了涡流阻尼器的原理,并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和铜板演示了如何通过电磁感应来减小和消除振动。他告诉记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优势,就是大部分都是一般技术而不是特殊技术。通用技术的应用场景很多,值得向市场推广。例如,涡流阻尼器技术可应用于许多行业,如建筑、高铁、航空空航空航天等。
为了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湖南大学发布了《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确定科技成果可以通过许可、转让、固定价格投资等方式进行转化。此外,转让产生的收入实行811制度,即扣除前期费用后,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和许可收入的80%奖励给成果完成者,10%奖励给学院。
“有了新方法,我们就可以通过811分销方式把团队开发的专利技术转让给公司。这样,研究团队可以占据股权,有持续的收入,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更好地将技术推向市场,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牛华为表示,根据这份文件,团队可以将涡流阻尼器的后续专利以一定价格投入企业,研究团队可以获得80%的股份,企业的实力将大大增强,实现双赢。
到2010年,湖南大学签订的各类技术转让合同金额仅为2.98亿元。《实施办法》颁布后,到年,湖南大学各类技术转让合同金额8.8亿元,同比增长近200%。
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英里”障碍
“自动血液培养仪”是863计划的科研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医院的微生物培养和临床血样检测以及抗生素药效的体外检测。相关设备也可用于血防站、卫生防疫、食品、制药等多个行业。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由湖南大学何教授开发,于年通过国家863工程验收。凤娇曾试图通过经营自己的企业来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自己去和公司谈合作的时候,总是不知道怎么开口。好像谈钱伤感情。”贺说,虽然她手里有很好的科研成果,愿意完成科技产业化,但她真的不知道如何向市场宣传自己的技术。
年,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成立,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负责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开展全过程管理和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是‘技术+资金’。我们只是想为科技成果找到一个市场。”李飞龙介绍,“学校教师和校外公司实际上都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中心是搭建桥梁:老师不会说话,我们会帮老师说话;校外市场需要技术,我们会把学校的专利资源介绍给他们。”
湖南大学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据李飞龙介绍,根据学校规定,交易金额超过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报校长办公会(每两周召开一次)评审,现在校长办公会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排队”。科研团队与投资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从项目公示到校长办公会议批准,仅需18天。科技成果的“最后一英里”更顺畅了。
将“硬技术”推向市场
“为了找到科技成果的市场,我们帮助教师举办路演和举办特别活动,以这种形式将高校的‘硬技术’推向市场。”李飞龙介绍说,为了让市场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科技资源,中心建立了“周业绩”制度,每周邀请一位发明家到现场和投资专家演示研究成果。专家们讨论了项目成熟度、产业化路径、商业价值、资源配置方式等。,筛选出高价值的技术成果。自2019年以来,该中心已举办了41场周演,选择了22个项目,改造了5个项目,总改造金额为22695.38万元。
与重点项目相比,中心组织相关行业的研讨会。例如,说:“去年,何教授的‘自动化血液培养仪器及试剂’项目,在中心举办的专题路演中,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在与项目组讨论谈判策略、评估项目后,中心于去年12月与深圳市蓝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同意湖南大学投资1005.3万元人民币的发明专利,占67.02%的股份,并与深圳市蓝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及相关投资机构和管理团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这个项目今年已经在长沙注册落户了。”
为了“以专业的态度去做专业的事情”,学校允许中心在校外聘请专业的法律和财务人员。李飞龙说,该中心现在有一个专业的风险控制判断机制,可以帮助教授创办企业,完成谈判,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他认为,帮助科技成果落地,让社会享受科技成果的便利,也符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传承下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品格。
标题:[本地]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1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