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99字,读完约16分钟
“世界工厂”外出务工者文化与城市融合
7月7日,“图书馆留言叔叔”吴桂春在图书馆看书。 记者邓瑞璇摄
“世界工厂”东莞有6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从乡下进入城市。 工厂、生产线、食堂、上下铺子……构成了他们的生活
但是,如果他们拿着书,拿着笔,上台,这个城市就会被他们点亮。
吴桂春在问全国I卷的作文问题时,突然用力,“说说我的想法”。
前几天感动亿万网民的“图书馆留言叔叔”是小学毕业,不得不查了几行字的流水线工人。 眼前的他是个面对历史悠然自得地说话的读书人。
17年打工,12年读书,这个修养和陪伴自己的打工城市,成为吴桂春不可分割的“第二故乡”。
“世界工厂”在东莞、机器轰鸣中,无数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里有六百多万外出打工的工人。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从乡下进入城市。 工厂、生产线、食堂、下铺……构成了他们的生活。
但是,如果他们拿着书,拿着笔,上台,这个城市就会被他们点亮。
他们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是热情生活的歌唱者。
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是城市文化的参与者,也是建模者。
他们建造了这座城堡,又荣耀这座城堡。
阅读,滋养精神和灵魂
个子不高,瘦,皮肤黝黑,双手指关节特别粗大,这是多年手工业者的典型形象。
初次见面,54岁的吴桂春给人一种认真笑的印象,甚至有点木讷。
6月24日,当地湖北孝感的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书中写道:“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是12年,书有理,也是对人百益无害的唯书。 今年的疫情使很多产业破产,农民工也什么都做不了,选择了回故乡。 想起这几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是图书馆。 万般抛弃不了,但生活是被迫的,剩下的人生永远不会忘记你。 东莞图书馆希望你越来越盛行。 我认识惠东莞,认识惠外来农民工。 ”。
失业前,吴桂春在鞋厂做杂工。 从早到晚,围绕缝纫机的滴答声,强烈的鞋油和胶水味。 他羡慕哪个技术工种,说:“得到了很多收入,还不用那么累。 ”。
进出密集的工厂和不停的管线,但不会被辛苦和困难击倒。 因为有书的香味。 多年来打工,分手时没有怨恨,只有谢书香,吴桂春的故事瞬间打动了整个网络。
东莞工人文化宫的员工书店,在书的中间,外表木讷的吴桂春变得自由自在,活跃起来。 记者见到吴桂春那天,正好高考语文课结束了,问了作文的问题,小吴精神起来,开始聊天。 “来吧,我来告诉你。 ”。
“齐桓公很慷慨,能原谅别人,能用人,不会浪费他能达成霸业。 博叔叔不嫉妒,他能认识人。 关仲确实有实力,他对齐国建立章立制,是一代名相。 ”。
这时小吴的眼睛闪闪发光,“一个身体成为最后的样子,必须经历挫折。 这种高考作文问题很好,历史故事有正能量。 ”。 他说。
学历低没有技术,打工17年的吴桂春辛苦工作。 为了存钱,他很节约,多年不回家。 去年,儿子终于硕士毕业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肩上的担子轻了”。
我记得第一次进图书馆时,有空调。 我有很多书。 吴桂春还记得自己心中的忐忑。 “穿工装去,衣服上沾着油。 我可以进入这样好的地方吗? ”。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图书馆的保安,对方说:“图书馆是让大家看书的。 你们不来就失业了。 为什么不愿意呢”。
吴先生最常去的是一楼的“全天候图书馆”,工作时间不定,有时在下班时间外图书馆关门,但“这里总是开放”。
喝小酒、看书,对吴桂春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读了好几遍书,让这个老工人有一颗活泼丰富的心,他俏皮地说他很喜欢苏轼“拿杯找月”的境界,“明月什么时候,问酒到蓝天。 ”。 我最喜欢读《三言二拍》《东周列传》这些书。
他说:“书只要读能教人讲道理的《三言二拍》,就能知道作为人的生活方式,不做好事就不会有好结果。” 读书时吴桂春形成了自己朴素的人生信条,找到新工作后,他的心情更平静了。
东莞、吴桂春这样的外来劳动者在600万人以上,占常住人口的7成左右。 东莞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一部分,遍布城乡的公共图书馆为许多工人提供身心避难,储存着他们的精神和灵魂。
现在东莞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一个本馆、52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点、400个村庄(社区)的基础服务点服务系统制度,全市32个城镇(街道、小区)全天候自助租赁服务 馆借书,很多馆还书”。
东莞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印象深刻,他们默默地在网友身边服务。 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工人。 电工、保安、厨师……职业身份是五花八门。
36岁的蒋云涛第一次看到这些志愿者时,不理解“工厂的工作很累,一个月连两天都没休息,还需要时间做这个”。 但是现在蒋云涛收到了志愿者接力棒,成为了服务队的队长。
高中毕业后,蒋云涛来到东莞的电子厂打工。 十几年,摆摊子,销售,仓库管理员,保安……他改变了很多职业,不变的是读书学习的习性。
现在的蒋云涛已经成为大房地产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收入增加了多个,在东莞结婚工作。 这几年他几乎把所有的余力都花在图书馆,取得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食品安全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现在正在复习准备消防员证。 “继续学习会进步,知识真的会改变我的生活。 ”。 他说。
他们经历了,他们写了,青春和诗跳到了生产线上。
“在异乡,生命的起跑线/不要轻视我们的背影/我们屈从于命运/为了站起来/前进”。
1992年,高考落榜的柳冬女(本名刘定富)决定去东莞打工,出发前看电视上播放的《打工妹妹(外来妹妹)》,“做了心理准备”,但现实依然无法呼吸。
大朗镇是毛织品专业镇,柳冬女性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那里学习刺绣。 在一次事故中,长长的绣花针穿透了他的指甲,“整个人变得无知了”。 于是班长走过来,非常经验地捏着变形的指甲,就像孩子在玩面粉粘土一样。
是震惊柳冬女人的管道,连痛苦后的短暂慈悲都没有。 当时,他用诗的形式表达了这些痛苦。
“在震耳欲聋的寂寞中/流下了三百六十五滴眼泪/日的接缝翻了过来/无法缝合流水线快要裂开的心”。
一首小诗,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悲鸣,有一天柳冬的女性发现大朗镇的镇报上有副刊,他试图投稿,但没想到很快就出版了。
20世纪90年代,打工文学兴起于珠江三角洲。 底层的外出务工者们涌起了他们从乡村到城市的内在冲突和感情,用诗、小说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引起了全社会对外出务工工人群体的关注。 东莞是打工文学的“大本营”。
“从工厂新闻、镇报、日报到文联,东莞建立了展示和支持打工文学的一系列平台。 早期的打工文学多是苦难的叙事诗,但这些刊物不是作为伤疤隐藏的,而是由商家们发掘、培养,向更高的平台推荐作品。 ”。
生产线工人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柳冬女后来成为东莞打工文学刊物《南飞燕》的主编,是打工文学的研究专家,其70万字的打工文学研究专业书籍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
从底层,从生活本身,从乡村到城市,梦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被生活压垮的“割破皮肤的痛苦”,在来自业者的留言中表现出了“直接表现胸部的揣测,不吐不快”的鲜明特征。 柳冬的女性说,打工文学是用工人自己的经验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写成的历史印记。
面对生产线上出现、普遍文化基础不高的商家群体,东莞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培养支持方法:《东莞文艺》《南飞燕》成为兼职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多次处理刊十余年。 每年组织改稿会,请国内一流作家与商家们面对面交流,改稿。 用创作支援、文化精品奖励、个人作品出版支援等方法,支援优秀的商家……
良好的土壤促进了东莞打工文学的繁荣,东莞职工群体蓬勃崛起,出现了郑小琼、王十月等许多现代知名作家。
近年来,东莞击球手家中有30多人参加中国合作社,100多人参加广东省合作社,253人参加东莞市合作社。 “东莞现象”在现代中国文坛形成了具有独特气质的明亮风景。
20年前,18岁的邵美艳从湖南鄞州来到东莞,成为了打工的妹妹。 从一个工厂到另一个工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直到现在她还在制造公司工作,写着。
工衣、工厂牌、宿舍……邵美艳在纪实散文的笔触中,以生产线上的女性工人的角度,深造、压抑、恐慌、迷茫、和平,展现了打工集团的热烈生存状态。
年,在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支持下,邵美艳出版了散文集《流水线上的青春》。 她的作品也获得了第二届孙犁散文比赛一等奖。
我在制造业工作,邓美艳先生,她的下一部作品已经写不出浮游感了。 他说由于社会变了,工作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同样有感觉的柳冬女性认为,早期的打工文学被写成“别人的城市”,充满了苦难的故事。 但是,现在打工的身份、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对城市的隔离、拒绝、抵抗等正在削减,打工文学正在向新城市文学转移。
爱,所以唱歌,在镇上活跃的打工歌手们
年,32岁的赖世宁在东莞黄江镇的纸箱工厂担任操作机器的技术人员。 每天对着机器,几乎不用说话。 这个人重近200斤,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男子说。
16岁开始离家闯荡世界,赖世宁辗转于几个不同的地方,睡工地,做厨师,进工厂,跑销售。 不,他有唱歌的爱好。
虽然没学过音乐,但是听港台的流行音乐长大的赖世宁,没事的话喜欢唱两句,不顺利的时候也可以唱一些鼓励的歌来鼓励自己。 渐渐地,这个喜欢摇滚的年轻人征服了工友,成为了工业园区的小有名的打工歌手。
打工的日子很忙很有规律。 周末,赖世宁会主动报名参加歌唱比赛,圆自己的“歌手梦”。 “有朋友介绍说旁边的墙厦町有打工歌唱比赛,我们来试试吧”。
塘厦位于东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户籍人口5万,常住人口近50万,大部分为镇上的四五千家工厂打工。
“塘厦工厂多,外来人口多,但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所以我认为最好做兼职集团自己的歌唱比赛”塘厦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芝泉说。
2006年,塘厦町举办了第一届“越来越红”的歌唱比赛,面向所有打工群体。 比赛制当时是创新的:采取周战、月战、季度战和年度决赛的海选式晋级比赛制,勾结全年。 舞台也从关闭的会场转移到社区、公司、学校的室外广场,不需要票,完全开放了。
每周有比赛,每月有比赛,一年的公演有40~60场。 外出打工工人的歌唱比赛使城镇沸腾,平均一次演出观众2,300人,高峰期达到2万人。 有些人爬上树看比赛。
报名比赛后,赖世宁特别向工厂申请,工资由小时改为计价器。 比赛当天,他早上六点起床加班。 尽量在下午3点之前多工作,然后拿着行李赶到20、30公里外的比赛现场,晚上比赛结束后回到工厂继续工作。
“比赛火药味十足,2比2胜负,不行的话马上被淘汰”从海选中一路合格斩将,赖世宁以硬实力从周战、月战、季战中突围,在年度决赛中获得季军。 年复赛,赖世宁成功夺冠。
“这是改变我人生的比赛。 ”赖世宁感慨地说,他不仅获得了名次、奖金,而且经过比赛评委、组委会老师的专业指导,他从《野路子唱法》的雄辩歌手逐渐成长为准专业歌手。 “每次比赛结束,老师都会指出我的缺点,告诉我正确的发音方法。 台风、发声方法、表现力等大幅度提高”。
歌唱比赛给了赖世宁追寻梦想的勇气。 比赛结束后,他辞去工厂的工作,先在酒吧做驻歌手,现在成为演出经纪人,参加塘厦镇的“打工艺术团”,定期下厂,进入社区,为打工们送去演出。
像赖世宁一样,十几年来,成百上千的兼职歌手登上镇上的舞台,展示自己。 通过这个“魔法”的舞台,很多追梦人从普通的打工变成了耀眼的草根“民”之星,实现了音乐的梦想。
根据工人歌唱比赛,“中国农民工歌创作基地”落户塘厦镇,以参加歌手为班底成立了东莞(塘厦)农民工艺术团。 歌唱比赛也从塘厦町走向东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成为了明亮的文化名片。
年,“越唱越红”歌唱大赛更名为“同饮一江水”广东工人歌唱大赛,从一个城镇主办到广东省文化厅等省级部门主办、多城同阀,从一个城镇级大众文化活动企业品牌成长为全国优秀大众文化企业品牌。
“同饮一江水”广东工人歌唱大会至今已举办了13年,共计举办了800多次活动。 “珠江三角洲、粤东西北各大城市的公司、社区广场都有我们舞台的身影。 ”。 李芝泉说。
打工者写,打工者唱,打工者听。
近年来,塘厦的打工歌手们创作了“土豆花开”、“百年一梦”、“脚印”、“打工快乐的男孩女孩”等农民工的代表歌曲,东莞(塘厦)农民工艺术团成为全国许多文艺活动的“常客”。
开放,分享,市民大舞台,有才能你就来
每周三晚,东莞行政中心广场的城市彩虹剧场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公益文化公演《雷不动》在这里“约定”。
东莞的“市民大舞台”迷恋大众,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开放性、参与性,这里都由文化志愿者组织管理,招募节目,统一安排,所有演出免费,市民免费观看。 “有才能就上台”成为这个舞台最大和最有魅力的口号。
年开始以来,这个开放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已经举办了240多次,参加志愿者达6万多人,平均演出吸引了2000多人,成为了东莞特色的广场文化企业品牌。
开放、共享、无差别、无门槛,与“市民大舞台”相似,东莞近年来公共文化的供给越来越向这种方向努力,打工集团确实成为了重要的受益者。
现在现代著名小说家陈残云有长篇小说《香飘四季》,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东莞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水乡建设新农村的故事。 改革开放40多年后,东莞从香飘四季农业地区成为机械轰鸣的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
几十年间,沧海桑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林立的工业现场取代了广阔的稻田、香蕉林,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外来工人在这里拼命做梦,成为支撑“世界工厂”的重要力量。
现在,让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共享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东莞上下的共识。 这不仅是基于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也是吸引和保持人才、保持城市竞争力和活力的关键。
使产业工人成为新市民,使农村外出务工工人成为城市生活的人,近年来东莞每年举办“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每年安排数千次配送到基层的文艺训练。
今年45岁的安冬是迷恋东莞市民的“明星”人物,他主办的“一看到你就笑”相声小品专场每月一次在东莞文化馆的小剧场上演,经常是一票难求。
20年前,安冬也打工,在橡胶工厂做仓库管理员。 一边打工一边在文化站学习,直到成为移动演出的外行演员,现在的安冬成为了东莞文化馆的正式员工,创立了当地的“德云社”。
安冬的经验在东莞不是特例。 喜欢卖报纸、唱歌的年轻人创办自己的演艺企业,喜欢广场舞的保安变身为拉丁舞老师……这个故事在东莞经常发生。
外来工人作为“世界工厂”的建设者,也给东莞的文化特色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年东莞市在改革开放40年献礼创作的大型声乐组歌《时代交响——献给产业工人的歌》将一线产业工人的故事选为主线。 东莞的“春晚”是在虎门町举办的“产业工人新春歌会”,连续三年举办。
正如吴桂春在留言中所说的“知识惠东莞,知识惠外来工”,东莞通过提供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增强打工集团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近年来,制造业兴起的“世界工厂”的文化味道越来越浓,形成了完整的市、镇、村(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的网络系统,将公共文化服务扩展到镇、村(社区)的末端。
目前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筑室内面积达699.27万平方米,文化广场755个,公共图书馆(室) 653个,“农家书店”589个,博物馆57个,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从2000年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653个,几乎从“零”达到了村庄(社区)的全面覆盖。
吴桂春的故事迎来了温暖的结局,他不想离开的城市也没有抛弃他。 让他开心的是,新单位有成千上万本书的员工书店,他和书的距离更近了。 (记者车晓蕙,黄浩苑,邓瑞璇)
标题:““识惠东莞””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