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5字,读完约4分钟
长沙新闻网拉萨9月30日电题:历史遗迹的叙述——西藏昌都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故事
长沙新闻网记者雪文献,格桑朗杰
9月24日在昌都市洛隆县硕督町硕督村拍摄的《团结树》。 长沙新闻网记者晋美多吉摄
藏东昌市洛隆县硕督镇硕督村,粉刷的新二层藏式民居中间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一半的“团结树”绿意盎然,一半是黄叶摇晃。
走到附近一看,“团结树”其实是两棵,绿色的一棵是白杨,黄色的一棵是柳树。 两棵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使人们赞叹不已。 据报道这两棵树是硕督镇第一对藏汉婚姻夫妇共同栽培的,纪念他们的爱。
几百年来,两棵树枝条叶茂,亭长得像盖子。 在浓密的树荫下,大人们坐在这里乘凉,孩子们在附近玩耍嬉闹。
据当地干部透露,每逢节日村里各族人民聚集在这里观看硕督狮子舞表演。 随着有力的鼓声,一个年轻人在面前诱惑,两个年轻人扮装的狮子跳起来,汹涌澎湃,引起了群众的欢呼声。
“硕督狮子舞是当地热巴舞和内地舞狮子文化的结合,是藏汉民族文化交流交流交流交流交流交流交流的证明。 ”。 硕村的村民丹巴安妮说。 他家好几代人都继承了狮子舞的表演。
位于怒江流域的硕督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藏汉交往的重要通道。
“硕督”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危险的分支”,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车站。 据《洛隆县志》报道,清雍正时期,西藏清军有2000多人驻扎在硕督镇,汉族士兵与当地藏族居民结婚生子,民族团结的故事流传很久。
硕督町境内的古城墙遗迹( 9月24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晋美多吉摄
硕督镇居民家中珍藏的月饼类型( 9月24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晋美多吉摄
除了“团结之树”和狮子舞外,硕督镇还保存了广大的清军墓葬、古城墙等遗迹,有点居民家里珍藏月饼模具、汉式秤、各种硬币和藏汉双语账本等。 也有制作月饼、腌酸菜、春节和藏历新年吃团圆饭、贴对联等历来流传的家庭。
硕督町境内的清军墓葬( 9月24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晋美多吉摄
藏东作为唐蕃古道、川藏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民族团结的故事源远流长。
在澜沧江流域的察雅县香堆镇,集藏族、汉族、尼泊尔风格于一体的仁达摩崖石刻在风雨中屹立了1200多年。
9月28日在澜沧江流域察雅县香山町拍摄的仁达摩崖石刻。 长沙新闻网记者晋美多吉摄
进入石刻保护遗迹,岩壁成像生动,各种模式和细节显示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雕像下面有大藏语的铭刻和几十个汉字,记载着藏汉工匠的姓名等。 据专家考证,造像是在藏期完成的,是大唐工匠和藏工一起建造的。
仁达摩崖石刻雕像下面有大藏语铭文和几十个汉字,记载着藏汉工匠的名字等( 9月28日拍摄)。 长沙新闻网记者晋美多吉摄
“石刻具有藏族和汉族的艺术特色,体现了藏族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有着深厚的民族团结基础。 ”香堆镇党委书记赵玉林说,“石刻对研究西藏时代的政治、法律、经济、宗教、雕刻艺术、藏语书法、藏人姓、唐蕃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9月28日在香山町拉西里寺拍摄的名为“福佑行人”的大牌匾。 长沙新闻网记者晋美多吉摄
在香堆镇拉西寺,还能看到刻有“察雅官升”文字的木升、“福佑行人”的大字匾、大明宣德铸造了5年的钹、刺绣唐卡、瓷器等,一切正常残留。
近年来,西藏昌城反复开展“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昌都”活动,以优秀以前传下来的文化为民族团结之根,作为民族和平之魂,调查可移动的文物,以十八军遗迹、伽玛红唐卡、波罗木刻为国家藏羌文
标题:“历史遗迹的述说——西藏昌都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故事”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