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8字,读完约3分钟
前几天,“北京最美的街道”入选名单公布,石景山八宝山街三山园社区北侧的道路上榜,很多居民“打卡围起来”。 从原来的“杂草丛生,堵车严重,私道林立”到现在的道路畅通,环境舒适,八宝山大街在后街小巷的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
疏通“主动脉”的街道已经堵不住了
三山园社区北侧的道路是八宝山大街永乐东区南北后街胡同,与小区一起建于1980年代,小区居民需要每天经过这条街,与该小区的名符其实是交通“大动脉”。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区内的私家车增加,这种“大动脉”也越来越堵塞,给小区居民的出入带来了很大的烦恼。
维修提高了后街巷道环境,八宝山街道征用了街道两侧部分的闲置土地,拓宽了路面,利用道路东侧的规范停车,处理了汽车乱停车的问题,疏通了这条“主动脉”。 然后,去掉两侧的围墙,利用原来围墙中的空着的空地建设居民和行人可以休息的街道边的报亭,道路堵塞,居民也有歇脚的地方。
杂草地变身为“文化广场”
冬天中午,三山园新风文化广场的长椅上,透过树枝洒满了纤细的阳光,长椅周围,老街坊手中的丝带飞舞,另一方面,孩子们开心地玩着“滑梯”,小广场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据三山园社区党委副书记董亮介绍,年,石景山区促进疏整事业的推进为后街巷道的整备带来了转机,通过拆除路边违法建设,解放了闲置地。 年,社区多次召开议事协商会,就巷道改造听取群众意见,结合群众诉求,土地街道办事处制定了施工方案:路面两侧各扩大1米距离,增设路边停车位。 增加步行路的宽度,使接送孩子、外出时居民的移动变得容易。 拆下围墙增设护栏,更换健身设施,补充绿色栽植,把“出去花园,仰望绿色”拍成了居民们实际生活的写照。
“老街坊”共同管理门前房子后面的环境
今年76岁的马信是退役军人,住在小区67号楼。 房子的西侧是永乐东街。 1994年搬到小区已经26年了,他从无到有,从小目睹了巨大的迅速发展变化,证明了后街小巷在新的机会下变得精神饱满。
“1994年我搬到了小区。 那家公司的周边有几座大楼。 北边是菜园,南边是饲养场,只有几条土路带人,大楼边没有围墙,不能谈绿化”马信笑着说。
年,石景山区开展疏解整顿提高了“百日会战”的工作。 原来家门口的垃圾溢出来了,杂草丛生的土地,马信向邻居们咨询,希望绿化“种花最好”。 之后,社区在职党员双报工作不断推进,通过“吹社区笛,部门报告”,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月季花苗,马信非常兴奋,种植前几天和绿化队一起去平地,翻土。
“不能让好不容易来的好环境再次荒废”,马信自愿要求缨,成为了监护人。 “月季每年春天和秋天开两次,花落后马上剪枝,可以经常开花。 喜欢月季大水大肥,养分充足,花开得很大。 月季每周放松土壤,通风越旺。 水肥杂草很多,除草一定要跟着去。 ’说到月季养生,老人就像几家珍,把经验编成了顺口。
社区其他党员和“老街坊”在马信的影响下,陆续进入“护花队”,辛勤的劳动终于有了回报,到了初春,花香满园,居民纷纷前来拍照。 (文/记者刘郞摄影/记者袁艺)
标题:“揭秘:杂草丛生拥堵不堪的小路怎么变身“最美街巷””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