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2字,读完约4分钟
长沙新闻网贵阳4月10日电题:贵州农民陈太祥的“人生道理”
长沙新闻网记者刘普伦,潘德鑫,马卓言
第一次看到陈太祥时,在他充满春色的果园里。 中等身材的他穿着深蓝色夹克,搭配灰色毛衣,翻白领,脚上橙色的鞋很显眼,上面有泥星。 40多岁的他很健谈,有时跳出来的土语俚语和“人生道理”总是受到周围人的称赞。
陈太祥,1977年出生,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社区双洞村村民,中学文化,喜欢写日记,也喜欢讲道理。 邻居说他是个“能干的人”,当地干部认为他是个有见识、有头脑、有干劲的“新农民”。
在社会上走来走去——“人不离家不贵”“必须过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
“山坡又陡又阴,种子辣椒也不红”在双洞村,农民除了种红薯和苞片以外,别无选择。 20世纪90年代,贫困对双窦人来说,似乎是天生的。 陈太祥可以说是村里的能人。 木工做好了就可以筑墙盖房子。 18岁可以以村里的红白喜事为主事。
“男人十八立父志,女人十八嫁。 》1995年,中学毕业的陈太祥决定往外闯。 陈太祥回忆说:“当时我不知道能做什么,但我想过和村里其他人不一样的生活。”
从1996年开始,陈太祥开始写日记,22年来从未中断过。 他说要给自己留下“人生档案”。
“人不出门身高,火不燃山不平”是他第一句日记里的话,外出打工不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见世面,提高见识。
刚出山门的陈太祥喜欢把有趣的见闻写在日记里,也是标语、口头禅,甚至是不熟悉的语言、不使用的熟语、无法计算的数学公式。
陈太祥还把在外面看到学到的经验带回村子做了实验,村里的老人说:第一个养母猪的人,第一个重新种蔬菜的人,第一个用微耕机种果树的人,第一个种果树的人。
选择方向——“选择不会浪费努力”“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
20年来,陈太祥做过背销,做过承包商,种过蔬菜,卖过蔬菜,卖过家电,种过果树,有好处,有失败。
1998年,陈太祥顶住压力,把家里的苞田重新种到蔬菜上,最后种了蔬菜,但收益甚微。 “运输价格高,钱赚到了中间的饭馆”陈太祥说,当时白菜一斤离地价不到两毛,最终市场售价接近一元。
后来陈太祥决定去云南通海卖菜赚中间的差额。 你知道20吨蔬菜从通海出发,贵州省国内已经腐烂发臭,一万多血本还没回来吗? “路不好,从通海到市里走24小时,菜还没落地就坏了。 ”。
“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不会浪费努力”陈太祥总结说,他说“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
2009年,几次失败的陈太祥认为种植果树是“时机成熟”的:政府事件一议项目处理了村路问题。 区迅速发展“农旅一体”观光农业的省对农村小公司有补贴。
决定了就坚决做。 之后几年,陈太祥将果园注册为企业,规模也从当初流行的20亩扩大到70亩,老房子也变成了农家乐。 现在果园的经营上了轨道。 根据季节的不同,一天的入场券最多有6000元以上的收入。 另外,加上游客买的水果和饮食收入,总收入接近2万元。
学习和鼓励的志向——“人穷需要气势”“再穷也有梦想”
“人穷有气概,马瘦毛应该打鬈发,铜盆破了有两斤,哪个总是难。 ”。 “幼年失去父亲,中年失去妻子”陈太祥面对痛苦和失败,总是鼓励着它。
“人不要低估自己,再穷也有目标,有梦想”陈太祥的话总是很感人。 文化低,基础差,但他一直重视学习的积累。 他的日记不仅是笔记本,还是帐簿、笔记本。 “翻开日记,调查往年各个时间段的天气优势和果树会出现这些病虫害,可以安排今年的出路。 ”。
除了学习技术,陈太祥特别重视学习政策。 他说这几年国家给农村的政策很多:改种蔬菜政府补助蔬菜苗和农膜,卖家电有家电下乡政策的支持,果园得不到消灭贫困的攻防系列政策的帮助……
“馅饼不会掉在天上”陈太祥一直有读新闻联播的习惯,平时也喜欢用手机上网浏览信息,社区、区政府经常能看到他的“要政策”的身影,“在自己的第一步理解、学习,早日准备。
“纯粹的理解者”摆弄“花草经果”开辟了致富的道路,通过土地流转和就业直接增收了近20户村民。 “太祥这样的见识、头脑、干劲十足的新型农民是农村的宝物,对消除贫困的攻防、振兴乡村至关重要”月照社区党委书记杜锦这样评价他。
关于将来,陈太祥说:“我的梦想是成为拿‘数千万资产’年薪的农民。”
标题:“贵州农民陈太祥的“人生道理””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