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5字,读完约2分钟
苏重军队和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被生态所合成生物学要点实验室内( 7月31日拍摄)。 。
长沙新闻网上海8月2日电(记者张泉,王琳琳)中国科学院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建立了一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继原核细菌“人工生命”之后的重大突破。 北京时间8月2日,这一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自然》网上发表。
经过4年的发展,通过15次染色体融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被生态所观重军研究小组和合作者使用工程化精确的设计方法,成功地将天然酿酒酵母单倍体细胞的16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16合1”
染色体三维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通过减数分裂,有性繁殖后代减少,除此之外,SY14酵母还被鉴定为与野生型大致相同的转录组和表型光谱。 因此,渴望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时空表达的以前的遗传观念。
8月2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被生态所研究员苏重军在发布会上解读了研究成果。
另外,单一染色体真核细胞的“诞生”突破了以往对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边界的认识。
在生物学教科书中,将自然界中存在的生命体分为核膜上被染色体核复盖的真核生物和具有核膜不露出染色体的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一般包括多条线状结构的染色体,原核生物一般包括环型结构的染色体。
专家说,这一成果表明,天然的、复杂的生命系统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简化,人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命。
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被生态所,重军队的成员在电子显微镜前注意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的形态( 7月31日拍摄)。 。
辉重军说,这项研究在提高疾病防治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酿造酵母的三分之一基因与人基因同源。 人的早期老化与染色体的端粒长度直接相关,端粒的缩短也与多种疾病相关。 与天然酵母的32个端粒相比,SY14酵母的单线状染色体只有2个端粒,为研究人端粒功能和细胞老化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被生态所合成生物学要点实验室拍摄的单一染色体真核酵母( 7月31日拍摄)。
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区总监保罗·埃文斯说,这些酵母菌株也成为研究染色体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强大资源,包括染色体的复制、重组、分离等,这些都是生物学行业长期以来的重要主题。
标题:“中国“创造”世界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