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6字,读完约3分钟
长沙新闻网广州8月4日电(记者李雄鹰)广东惠州市惠城区三个镇鹿颈村竖立铜像,身着荣装,伟岸沉雄,表情顽强。 这就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的铜像。
邓演达( 1895年—1931年),字选生,广东惠阳人,1909年入学广东陆军小学,1911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后,邓演达等广东陆军小学十多名同学被派往潮汕,参加了以姚雨平为首的革命军敢死队。
1919年邓演达毕业于保定陆军士官学校。 1920年初,应粤军参谋长邓铽的紧急招募,邓演达赶到福建漳州,加入孙中山领导人的援助粤军,追随孙中山开始从事民主革命。
1920年以后,邓演达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大队长、第三连队长。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将“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明确了“联俄、联共、扶农工”三项政策,规划了黄埔军校。 邓演达从孙中山被任命为军校七名筹备委员之一。 在黄埔军校,邓演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黄埔军校监督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队长。 他尊重苏联顾问,与共产党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真诚合作,彼此亲密、坦率。 同年冬天,邓演达去德国学习政治经济。
1925年底,邓演达回国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选执行委员,就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北伐期间,邓演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主持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参与中路军的军事指挥。 他积极宣传军队的政治事业制度,扩大健全总政治部组织机构,支持北伐军的军事行动。 总政治部在每个军队设立政治部,在军队下也由各师团设立政治部。 国民革命军的8支军队中,除第一军和第五军外,共产党员分为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如李富春、朱克靖、麦朝枢、林伯渠分为第二、三、四、六军政治部主任。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邓演达兼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和北伐军武汉行营主任,是武汉国民政府中有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
1927年3月,邓演达出席了国民党二期三中全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农民部部长,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决定在武昌设立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实际负责农业讲习所的工作,邓演达对此表示支持。 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先后考察了苏联、德国、欧亚各国。
1930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到上海,同年8月9日在上海主办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主张反帝反封建,推翻南京反动统治,建立了民间政权。
1931年8月邓演达准备武装起义时,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同年11月29日被国民党当局在南京杀害。
纪念邓演达烈士,惠州市和惠城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建设邓演达纪念园,年投入采用,现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全国社会科普教育基地、惠州市廉政教育基地。 纪念电影《铁血丹心邓演达》等邓演达烈士的书籍、电影作品陆续出版发售。
标题:“铁血丹心:邓演达”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