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6字,读完约3分钟

他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第一人,“东南实业领导人”,把“绵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的好方法,他发起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有益尝试。 他是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

1853年,张谚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从小生活在社会下层,深刻理解民众的痛苦。 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他想从小被父亲送到补习班学习,从那里走出从读书进入职业生涯的道路。

1894年,张谚去北京考试,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进入职业生涯。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坚决主战,表现出大胆的爱国精神。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引起了张謇的愤激和担忧。 他在日记里写道:“几天以中国的膏药告终,不论国家的得失! ”。

在落后被打的现实面前,张谚认为只有迅速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医生有着不可避免的责任。 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开办了大学生纺织工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开工一年后,大学生纺织厂获得了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1922年张谚70岁时,大学生集团四家纺织厂,资本达900万两白银,有细纱15.5万张,占全国民族资本细纱总数的7%。 除纺织业外,大学生集团还积极参与其他轻工业,直到20世纪初,张谚自己创办的大学生集团包括69家各类公司,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谚事业也由此达到高峰,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 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的巨大贡献,张谚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导人”。

随着实业的迅速发展,张谚逐渐形成了“实业和教育重合”的思想体系。 1902年8月,张谚除了在大学生纺织厂多年积累的未支付的个人工资2万多两白银外,还利用他从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独立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从通州师范学校成立到1925年的20余年间,张谚捐赠了他在大学生纺织厂的所有工资和部分股息作为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 据统计,他一生对南通教育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在南通地区创办了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学技术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善的近代

张謇一生都抱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 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他为我国近代实业贡献了一生的精力。 张谚曾经说过,“用一个身体做一个县的事,需要一个省的眼睛。 要省事,需要一国之眼。 做国事,需要世界的眼光。 ”。 所以,他的事业在南通,但着眼于中国。 在时代的风雨中,来自封建王朝的张谚可以冷静地“睁开眼睛看世界”,并亲自实践30多年,无耻地成为我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 (孟祥夫)

标题:“张謇:实业救国赤子心”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