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1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星巴克中国杯事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事实上,消费者可能会遇到营销“轰炸”,不仅在星巴克,而且在其他领域,消费者或多或少会遇到“星巴克杯”。
如今,这种过度推动也引起了投资者对理财产品销售领域的厌倦。许多银行客户向《证券日报》记者抱怨,一些银行员工过度推销理财产品,甚至回答了一些不相关的问题。
理财产品涉嫌过度销售
过度营销,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已经被许多人遇到。例如,当你去银行存款时,很多人都会遇到“存单变成了保单”或“存单几乎变成了保单”的情况。
最近,我们的记者以存款人的身份来到一家分店。当记者表示他想省钱时,一名自称是银行财务经理的工作人员主动与记者交谈,并推荐了一种金融产品。他告诉记者,“现在存款利息低,不如买一些理财产品。目前,我行销售的保险产品收益率还不错,你可以看看。”
在一家外资银行的分行网点,财务经理非常热情,向记者介绍了几种金融产品。当记者明确表示以后会考虑时,财务经理并没有停止销售,而是推出了另一种产品。“我们的许多长期储蓄客户会购买这种产品来保护资金和利益。看看我周围的一堆合同,都是由顾客购买和签署的。如果你方便的话,你也可以把我加入微信。如果您想咨询,可以随时联系我。”
存款人张女士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在一家股份制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即将到期。我想打电话给客服询问资金到达的具体时间,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几分钟的电话沟通中两次建议我。我们的金融专家希望稍后给你打电话,帮助你选择新的理财产品。"
此外,在采访中,本报记者还发现,尽管口头推荐不知疲倦,但许多银行出于各种原因拒绝投资者索取理财产品清单或产品说明书,以进一步了解产品信息。记者作为客户走访了多家银行,并提到了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当他想看产品传单和说明书时,工作人员说,“现在无法打印。”。
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分行咨询理财产品的过程中,本报记者索要了一份理财产品清单,理财销售人员也拒绝了这一要求,称手头只有一份清单。如果没有包括产品规格在内的产品传单,许多投资者只能从银行职员那里获得理财产品的所有信息。《证券日报》记者还注意到,许多销售人员没有主动提及风险。
银行服务水平仍需提高
作为金融服务业,商业银行不仅销售自己的有形产品,还销售无形产品——服务。银行的各种业务目标需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来实现。
今年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9项国家金融标准,包括《银行网络服务基本要求》和《银行网络服务评价标准》。新标准于6月1日实施。从保障基础服务、规范新兴服务(爱心基金、净值和信息)和降低服务风险三个方面,提出了金融服务技术规范,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银行业转型发展。其中,8项标准与银行服务相关,主要针对银行零售市场中直接面向银行消费者的服务。
上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银行服务的基本要求体系,规范了银行服务。从存款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获得基本一致的服务,同时做出基本的判断和评价,以避免由于服务质量造成的一些矛盾或损失。当然,关键在于实施。
然而,根据《证券日报》记者的调查结果,一些银行出现了超额销售,甚至弱化了风险,夸大了利润,并承诺保护利润。
中国银行(601988,BUY)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改善报告》显示,银行业服务改善的步伐仍需加快,存在的问题亟待改善。要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坚持以惠民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合理的营销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如果我们一直使用这种简单而基本的销售技巧,我们目前可以获得更高的销售业绩,但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塑造企业形象。对于客户,尤其是粘度高的老客户,我们会采用同样的机械销售方式,这会影响客户体验,失去客户对品牌的喜爱。(资料来源:《证券日报》作者:彭艳)
标题:理财产品涉嫌过度推销 轰炸式推送引投资者反感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1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