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84字,读完约13分钟

4月12日,武汉淅淅沥沥下雨,从东湖岸边眺望,湖面上雾气弥漫,远处的绿树起伏,宛如山水画。

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降温降水过程,江城气温比前一天下降了近10度,突然降温,没有打消游客观赏湖泊的兴趣。

在100公里长的东湖绿道上,两侧的杉树沿着湖岸和湖心延伸,年轻夫妇推着婴儿车,大学生三五组骑着共享自行车,景区的电瓶车上坐着说外省方言的老人,户外的爱好者奔跑,步行

东湖,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湖,近年来水质逐渐改善,风景优美,湖还原人民,成为实践武汉市湖泊保护和管理、绿色快速发展理念的新样本。

从周围到鸟鸣和花香

东湖东北岸边,新修好的湖绿道环绕着弯弯曲曲的小村庄,道路两旁开着红紫色的花,湖畔披着绿色的衣服,几条铁皮小船静静地躺在芦苇碎片旁边。

这个鸟语花香的湖光村,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经常路过,坐电瓶车观赏湖的游客留在这里。

但是,8年前,这里的环境使人担心东湖第一位“民间湖长”柯志强。 年,36岁的科志强组织了2300名湖保护志愿者团队,消费了几个月,围绕东湖100多公里的湖岸线,对排出口和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搜索,用纸、笔和镜头记录东湖的污染状况,制作了《东湖大调查报告》,武汉市政

那时,到湖光村附近,科志强从远处闻到臭味,走近发现村子里有几个养猪场,污水猪粪未解决,直接排入湖中。

在武汉大学附近的半边山湖边,科志强和志愿者发现了宽2.5米的污水排出口,脏黑水全部流入湖中,每天的污水排放量达到了2700吨。

现在湖光村的养猪场早就转移了,昔日的臭气笼罩着天空,成了今天的鸟语花香,排出口也全部被管理了,科志强成了东湖之美的证据。 这几年,武汉致力于水文案的制作,全面停止捕鱼,全面去污,湖内清扫,生态修复……东湖水质逐渐好转,有望恢复昔日的一池清水。

年6月,发表了东湖国控制点的水质状况,水质整体转换为可游泳的iii类、部分子湖可成为饮用水源的ii类标准,在40年间进行了优化。

33平方公里的东湖沿着湖的绿色道路与东湖的听涛、磨山、落雁等沿岸景区相连。 这是文化的绿道,结合历史上的传说故事,这里有屈原泽畔的行吟、刘备磨山祭天、鲁肃沙州葬马、李白湖边放鹰。

武汉湖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林立,对岸的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美术馆为东湖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基础。

根据湖北省档案馆的资料,出生于1888年的周苍柏,41岁时购买慧眼相的东湖风景,像碎打一样购买湖中无数的小荒地,多次登门从杨显东无偿得到磨山,将“海光农园”的牌坊立在湖里,种植树木的花草。

这个中国现代有名的银行家、实业家、爱国民主主义者的巨大愿望是使“海光农园”成为“湖北花园”,使广大人民拥有四季景色优美的观光休闲名胜。 他也被称为后世“东湖之父”。

1949年,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周苍柏亲自把“海光农园”献给了国家。 这一年9月24日,经请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意,根据民族资产阶级政策,“海光农圃”被接受为民族资本经济,更名为“东湖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曾在湖畔散步,1954年朱德在东湖视察时挥毫写道:东湖暂时改善西湖,今后比西湖强。

毛泽东的东湖情结

4月的东湖北岸,一排笔直的杉树站在岸边,离岸边不远的小斜坡上,数百岁以上的大樟树,茂盛的枝叶笼罩着白墙的小建筑物。

初春,红梅、黄梅、白梅竞相盛开在山坡上,因此历史上被称为“梅岭”。 1958年7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青年教师戴复东、吴禄生夫妇接受绝密任务,在这里选择了设计的一组接待用建筑群。

3年后,这一外观朴素的建筑群被引进,邀请部分编制为梅岭1号,随行人员住处编制为梅岭2号,小会堂和游泳池连体部分编制为梅岭3号。 现在的梅岭一号,成了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20世纪60年代,这里是毛泽东在东湖酒店的主要事务、起居点。 在这栋小楼里,产生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证实了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情。

毛泽东一生热爱东湖,称东湖为“白云黄鹤之地”。 从1953年到1959年,梅岭1号建设之前,我在东湖酒店南山甲所住过好几次。

他在东湖酒店说:“这里有长江,夏天会游泳,东湖的樟树、桂花、竹子风景真好。 周围的柳树,金盏花很多,对岸是老鼠尾巴,远处是中山亭,那边是菊花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的学校地址,东湖真不错! ”我感慨道。

根据东湖酒店相关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1953年2月16日到1974年10月12日,在东湖酒店住宿48次,一次居住时间短10天半,最多达半年。 东湖酒店是继北京中南海之后毛泽东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得到了“湖北中南海”的美称。

更早的时候,青年毛泽东推荐诗人屈原和楚文化,学生时代疯狂地学习“楚辞”,用颜体手抄写过“脱离”的全文。 革命年代,武汉是毛泽东成为卓越军事家的起点,于武昌都府堤41日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

1965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毛泽东住宿东湖酒店梅岭1号,每天从梅岭1号散步到南山甲所,从甲所步行到百花,沿着东湖慢慢回到展馆,回到梅岭1号,考虑国际国内大事。

住在东湖酒店期间,这位领导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把握第一手材料,接触干部群众,指导湖北水利建设、农业生产以及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建设和快速发展,决定大量重大建设项目。

在毛泽东故居陈列馆的一角,乒乓球照片和乒乓球两张静静地躺在玻璃盒里,墙上挂着毛泽东在东湖酒店打乒乓球的旧照片。 20世纪70年代,他用小乒乓球推进大地球,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东湖几年来,毛泽东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种植了中国和朝鲜的友谊之树,与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共进晚餐,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总书记、多哥共和国总统、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政府首脑……64个国家的94位客人、国家元首和各行业代表团

陈列馆对面的墙上挂着毛泽东和邓小平握手的照片。 这是1974年9月4日毛泽东在梅岭1日会见多哥共和国总统时与邓小平握手的场面。

那时邓小平第二次复活,第一次来武汉见毛泽东。 毛泽东在中外媒体面前称赞说:“小平同志棉里藏针,柔中刚毅,政治思想强,人才稀少。”

东湖生态变化的目击者

东湖酒店对岸,武汉大学北边靠东湖水,南边靠闵尚山。 武大西北角的土地上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的办公楼,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所研究员曹文宣在这里度过了63个春秋,也目睹了东湖的变迁。

1955年,21岁的曹文宣刚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沿着长江下行,来到东湖边的水生所,从事鱼类动物地理学、生态学及保护的研究,随后几十年,他的足迹遍布各高原、平原湖,搜索鱼类标本,寻找湖泊生态

现在这位老人对东湖最美好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当时的东湖是武汉六个自来水厂的水源地,湖的东北有一棵大芦苇在摇晃,站在长天上,可以看到千万只鸭子,大雁在湖面上飞。 “在三年的困难时期,拉小船,去湖里捞螺母,抓虾,每天能抓一斤虾。 ”。

到了1972年,东湖开始放养青鱼、草鱼等四大家鱼,每年放养250万条以上的幼鱼。 几年后,湖里的水草被草鱼吃了,藻类大量繁殖,发展成了富营养化湖。 武汉自来水厂的水源地由东湖变成了长江。

曹文宣记忆中东湖水质开始恶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东湖和长江的隔绝。 历史上,东湖原本是通江湖,通过青山港与长江相连,湖水在夏天涨水,在冬天枯水期,湖底的有机污染物受到紫外线照射分解,恢复了水生植物。 第二年,湖底植物经过光合作用生长,吸收湖中的氮、磷等元素,缓解水质富营养化,维持了湖沼生态系统的平衡。

1957年青山港武丰门改建后,东湖与长江隔绝,水位完全被人为控制,东湖生态平衡逐渐打破。

根据曹文宣提供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东湖在夏秋季节大量发生蓝绿藻“水华”,水质浑浊变臭。 到了1985年代水质持续恶化,1985年以来,夏秋出现的蓝绿藻“蓝绿藻”几乎消失,外观上看起来有所改善,但实际上水质、生物指标并没有完全改善。

20世纪60年代初,东湖有29科53属83种水生植物,但90年代初期减少到52种,年全湖只调查了14种水生植物。 东湖的鱼也无法生存,1960年代东湖有79种鱼类,但现在不到20种。

在水生所一楼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中,展示了鲟鱼、白鹏海豚等灭绝物种标本和各种稀有鱼类标本,为中小学提供科普教育。

遗憾的是,现在好奇的学生们进入博物馆,从标本复印件中知道住在东湖的鱼类时,几十米外的湖里没有任何鱼的痕迹。

曹文宣很高兴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反复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快速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快速发展理念,从中央到地方,推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党的十九大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现代的,利是千秋,必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年1月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在湖实行湖长制指导意见》,对湖的保护进行了高层设计,开展了湖的生态管理和修复,强调了“积极有序推进生态恶化湖的管理和修复,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的果实

“百湖之市”湖的保卫战

武汉这个城市,为水而兴,但为水而担心。 历史上,随着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湖关系紧张,人入湖退,武汉市湖泊与湖北省和全国湖泊一样,遭遇过数量减少、湖面缩小的一些变化。

湖北省湖局综合监督管理无处不在的张笑天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千湖省”湖北100亩以上的天然湖有1332个。 因为周湖造田,根据20世纪80年代水利部门进行的湖调查,全省百亩以上的湖还剩843个。 到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建设掩埋和占领了城市内湖,年全省百亩以上的湖泊只有755个。

根据基于遥感数据的研究论文,受周湖造田、周湖养殖、周埙防水、周湖造城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武汉市内的湖水域面积从1973年的1170.84平方公里减少到每年的856.27平方公里,42年间为314.57

在湖泊被劫持的过程中,东湖也没能幸免。 湖泊面临的危机也削弱了城市的蓄水排水能力。 过去一点钟的年份,六七月的暴雨经常给这个城市带来严重的内涝,水通过,大楼浸在水里,江城的治水刻不容缓。

近年来,武汉市作为以“防洪水、排水、污水治疗、确保供水”的“四水共治”为重点的事业任务,努力推进江城治水。

事实上,去年9月,湖北省颁布了《湖北省湖保护条例》,次年,全国首次建立省级湖局,年在全省推行湖长制,省市县地方行政长官担任湖长,在湖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探寻湖长的过程中,武汉市开始得更早。 全市于年推行湖长制,次年在全市推行民间湖长制,让有志于湖保护的平民参加湖保护,作为对官方湖长的比较有效的补充。

张笑天表示,武汉从年开始对全市166个湖划定了“三线一路”的保护范围,由蓝线(水域线)、绿线(绿化用地线)、灰线(周边控制范围线)和环湖道路组成,不得在蓝线、绿线内任意开发。 灰线内的建设要与滨水环境协调。

为了确保湖泊不少,水面一寸不减,武汉对各区的业绩评价实行了“违法填海一票否决制”,“三线一路”作为认定违法填海的基础依据。

在这个“百湖之市”,政府和社会公众有着与湖泊保护一致的目标,两者在管理湖泊污染、修复湖泊生态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打响了“湖泊保护战”。

2009年11月,世界湖大会在武汉召开。 到目前为止,科志强通过当时流行的论坛、网站、社会交流平台,借助媒体的力量从武汉市全体招募了湖泊生态环境调查的志愿者,他最初预计只有10多名志愿者,最后超过1000人

这是全市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湖泊调查行动,三对年轻夫妇带着三岁的孩子,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从大学、中小学蜂拥而来的学生、老师、办公楼出来的白领、老街退休工人……。

在那几个月里,武汉市中心城区的40个湖边出现了5人或10人组的小队,沿着湖边一步一步地走,记录下来,用脚步测量各湖的湖岸线,写下湖的生态和环境现状。

当发现污水排出口等污染湖泊的问题时,志愿者们拍照、记录,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

世界湖大会期间,在大会堂展示了社会力量参加的40个湖的调查报告书和湖的照片。

科志强建立的“绿色江城”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已经有1万多名志愿者参与武汉市湖泊的保护和管理,湖泊现状的调查也覆盖了全市166个大湖。

过去13年,梅涛用镜头记录了武汉湖的变化。 这位54岁的摄影记者出生在武汉,比武汉长,和其他武汉市民一样对东湖有着深厚的感情。

每年春夏秋冬,他背着照相机,定格东湖之美,感受近五六年来东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梅涛的记忆中,以前在武大东门附近的风光村,开着很多餐厅的游船漂浮在湖里,污水直接排放到湖里,东湖听到涛景区的鲁迅广场,周末扔的都是垃圾,报涛景区,落雁景区和磨山景区

这几年,东湖景区大力管理,让梅涛看到了东湖变美的一点场景。 湖边餐厅的游船消失了,景区的广场变干净了,汽车进入了东湖隧道,路面被修理成了市民步行和行驶的绿色道路,更多的年轻人去东湖拍了婚纱照……

更大的变化也在悄悄地发生。 梅涛在东湖景区,听了更多的外省方言,刚开始流入的游客来自广东、广西、贵州,加入了河南和河北的方言。 东湖四季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冬天去东湖梅园看梅花,春节前后看白梅、黄梅,3月下旬去樱花园看樱花,4月去牡丹园看牡丹,5月看杜鹃花,6月去看荷花……现在去东湖看花是武 (完颜文豪)

标题:“[档案里的湖北故事]毛泽东一生钟爱这个湖”

地址:http://www.chengxinlibo.com/csxw/24504.html